要打破的迷思五:都是富人害我沒辦法發財

大部分經濟有成的人士,都知道如何面對困境。他們反而善於運用困境、逆風、偏見、裙帶關係、運氣不好,甚至「裁判誤審」等等情境。他們不會為糟糕的情況所困,而會將自己的情緒能量導向成功之路,而非怨恨。

許多富人都說,他們的成功都是因為自己經歷了來自親戚、老師、主管、頂級財金顧問、媒體以及其他一大堆所謂的公正專家,所拋給他們的壞球。或者,就如同一位沒有繼承父母財產的大富翁最近說的:「就是要證明我爸媽當初的賭注是錯的。」

我們都知道,「習得的無助」(learnedhelplessness),亦即「不管怎麼做努力,反正一定不可能成功的」這種想法,正是阻擋你建立財富的最大障礙。我們還看過有些人有一種觀念:他們想要找出,是誰該為他們累積財富的過程來負責。

可是綜觀不同的樣本,不管年齡多大、收入多少,真正會決定最後累積多少淨資產的因素,其實就是「好好管理自己的行為,相信自己的行為能影響我們最後財富成就」這種特質。那些相信不管自己做什麼都無法達到財務自由的人,會採取比較沒有風險的財務行為。真的,萬一誤信錯誤的觀念,對於長期的經濟成就來說是百害而無一利。

 

要打破的迷思六:光靠我自己,是沒辦法靠成功的

大部分情況下,不管你的宗教信仰、膚色或你所屬的族群,你都有機會創業成功。無論是就業或自行創業,只要你的產品或服務能創造價值,在今日的社會就能成功。

你必須自問下面幾個重要財務問題:

1.你(商品或服務)的價值是否能產生利潤?能否繼續投注資金令其成長?

2.你能運用自身經驗或技術來為他人創造工作機會,讓你持續累積財富並造就滿足感嗎?

3.你存錢夠自律嗎?你有足夠的洞察力去發現市場(人才、金融)的改變方向嗎?你瞭解你的技能要持續精進嗎?

4.你能免於消費主義與媒體干擾嗎?

不論種族、膚色、宗教和性別,任何人都能透過工作或是透過創業來運用他們的知識、技術、能力和其他特質。但工作和努力兩者都是必須的,尤其是你的手牌相當不利的時候。

但還是有許多人相信,一個人能擁有大筆的財富,必定是由繼承而來,也深信那些越來越有錢的人只是靠著受贈和轉讓罷了。但真實情況卻與他們所想的相反:報稅資料顯示,86%的富人完全都沒有來自於贈與、繼承或是信託基金所得到的收入。確實,今日和1996年一樣,數據顯示大多數富人都是靠著自己而建立財富。

 

要打破的迷思七:有錢人都是壞蛋

有錢人越來越在意媒體和政治圈將他們描述為「壞蛋」。當然,在大約500萬到1,000萬戶有錢家庭中,難免有一些人想出奧步。但大多數的有錢人還是用相當老派的方式賺錢:走正道。儘管許多研究都指出,大部分的富人具有傳統美德,但總是得不到媒體的青睞。

與財富相關的誠信和正直議題,已有很多討論。「邪惡的小氣鬼」這種觀念,從以前到現在都一直存在,而顯然瑞奇先生相信這種表象。但是有些關於良知(以及與良知密切相關的誠信)的研究一再顯示,在追求財富的路上,良知與誠信缺一不可,這點我們將在第五章討論。

我們就以勞倫斯先生為例吧,他是驗光師,今日身價超過500萬美元,自行創立了完全符合他興趣以及專業技術的一個小公司,但他還是以滿足客戶需求為優先。他分享道:

「我很喜歡我的工作,因為我所做的是加強、保護人們的視力。驗光是一份健保職業,讓執業者能夠獨立,又保有企業家精神。我執業一貫的原則就是將病人的需求置於首要,透過口耳相傳和先進科技,我的事業越來越興旺,雖然我開業並非為了「銷售」,不過有位醫生找上了門來,想要接手我的事業。」

「61歲那年我把我的事業賣給他,每週兩天在他手下工作。我的初衷從不是為了賺錢,但是我明白,只要執業時心存善念,財富就可能不請自來。時時保持誠心、誠實,超前思考並關注未來。除了我的房子之外,所有的消費都是用儲蓄來支付的,這樣可降低衝動消費。畢竟衝動購物常常會在事後感到後悔。」

 

假作富足的,卻一無所有;裝作窮乏的,卻廣有財物。——《聖經》〈箴言〉第十三章第七節

 

本文節錄自《如何把收入轉化為財富: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2:經濟低迷時代學習有錢人致富的財務行為》

如何達到財務自由,把收入轉為財富?你應該先打破這七大迷思!

・作者:湯瑪斯‧史丹利博士、莎拉‧史丹利‧法洛

・出版社:遠流出版

・出版日期:2019/03/27

・更多書籍資訊請點此

 

【延伸閱讀】

社會新鮮人如何理財?如果剛畢業,絕對不要在這6個地方花錢!

6個方法學起來:比起投資,30歲前的你先要求自己「確實做到理財」吧!

「成功人士睡覺前都在做什麼?」盤點8個連歐巴馬、比爾蓋茲都在維持的入睡小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