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在某聚會認識的一位年約三十五歲女性的故事。她打算要離職,在離職前向公司請了兩週的假,她想要犒賞一下這幾年辛苦工作的自已,於是便跟媽媽說自己要去濟州島旅行三天兩夜。媽媽問說和誰一起去旅行,她回答自己一個人,媽媽驚訝地回說:「哪有女生獨自一個人去旅行的呀?」

而且還責罵說她獨自一個人去旅行,根本就是不知道世界的險惡。但她心中卻很想反問媽媽說:「拜託,媽!讓世界變危險的是妳的想法吧!」她頓時感到一股距離感,雖然媽媽平常都很支持自己,讓她覺得相當感激,但自己都已超過三十歲了,媽媽竟然對她要獨自去旅行這件事感到不安,不禁讓她內心產生一股自己是不是還不夠好的自責感。

而這股自責感,在不自覺中演變成和媽媽之間的距離感,應該說是和世界之間的距離感

「越熟悉越該懂得尊重」人際關係中的距離該如何拿捏?

 

雖然只是一個簡短的故事,但卻值得讓人省思。我能理解父母親在小孩往外闖蕩時的不安,無論是三十歲或四十歲都一樣,但這儼然是一種讓孩子無法縮短與世界的距離並且永遠安逸於狹隘框架中的情緒勒索。只要體驗過這一類的勒索,父母與子女之間就會無法繼續交談,距離會更遠,不知不覺甚至會形成一道牆

與佛洛伊德齊名的心理學大師、也是精神醫學領域的開拓者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強調「自白」(confession)的重要性,在心理治療的第一步─ 自白的階段,對象(被諮詢者)必須向諮詢者坦承和分享自己壓抑的情感或是隱藏的祕密等,唯有這樣才能順利進行下一個階段─解析、教育以及變換。換句話說,若是沒有自白,就難以進行下一階段的心理治療

「越熟悉越該懂得尊重」人際關係中的距離該如何拿捏?

 

父母親若是干涉成年子女去旅行,子女大概就不會有意願再向父母親「自白」了吧。若是有人對於自己鼓起勇氣公開的領域進行妨礙與阻撓,完全不給予尊重,我想絕對不會有人想要和那樣的對象交談吧。如果你是為人父母,那就該牢記在心。

想要和孩子縮短距離的心態固然是好事,話雖如此,單方面侵犯子女的領域會讓人相當傷腦筋。不過,在適當的時間與空間當中,做出隔開與子女間距離的言行,反而可能是讓雙方變得更親近的捷徑。因此倘若現在女兒猶豫不決地說要自己去旅行,那就這樣回答吧:「妳會好好照顧自己、平安回來吧?」

「越熟悉越該懂得尊重」人際關係中的距離該如何拿捏?

 

就算子女的年齡比較年幼也應該如此,我的大兒子國小即將畢業了,有一次他說要和籃球社的隊友一起去滑雪場,當時我便問說:「是當天回來吧?」兒子回答:「不是,要在外面過夜!」原來是滑雪場有提供免費的來回接駁車,住宿則是由其他兩位小朋友的媽媽負責預約,總共訂了三個房間,兩間是小朋友的房間,一間則是兩位媽媽的房間。儘管如此我依然感到很不安,於是我便回答說:「兩個媽媽能管得住十個小男生嗎?不行,太危險了!」結果兒子發出「嘖」的一聲便轉頭,接著又說:「我又不是小孩子……爸爸你根本就是多管閒事。」

沒想到我竟然也會被當作老古板看待,被兒子當作老古板看待雖然讓我有些不悅,但我承認兒子說得沒錯。只要遵守該守的原則,和朋友之間的旅行是孩子的私生活,憲法當中保障了所有國民的身心自由,因此這是孩子們也能享有的權利

「越熟悉越該懂得尊重」人際關係中的距離該如何拿捏?

當孩子就讀國小低年級時,有許多事都需要父母的協助,但現在他已經是要上國中了,雖然美其名說是「正當的擔憂」,但事實上那只是「老古板父母不必要的干涉」罷了。或許那番話言之有理,但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時,可能會認為那是侵犯自身領域的暴力行為。在父母眼中他們是年幼的孩子,但他們也是具備自身領域的獨立個體,如果你是採取「全方位干涉」的父母,那現在請成為具備「謙虛觀點」的父母,並且多費點心思和子女保持適當的距離。

「越熟悉越該懂得尊重」人際關係中的距離該如何拿捏?

 

我曾在報紙上讀到一篇藉由販售中低價位西裝而致富的企業家故事,當中有個部分相當有趣,該企業家說自己考首爾大學落榜時,身為大學教授的父親就對他不聞不問,就像是對他完全沒有任何期待。而這樣的父親也成為了他逆轉的一大契機,透過落榜這個事件,他領悟了「不受期待的人生才能擁有自由」的道理。也成為他大學畢業後沒有選擇被困在某個組織成為普通上班族,而是早期就開始創業的契機。

現在,他成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過著享受自由和追求喜愛事物的生活。「當父親對自己失去期待後便獲得了自由」,我認為這是天底下所有父母都該省思的一句話。孩子也有自己想要守護的領域,若是過度干涉,孩子會表現出想要更加遠離父母的態度。雖然當下只會發牢騷說父母「管太多」,但過一段時間說不定會連發牢騷都嫌麻煩,乾脆都不回答。因此,將子女對父母表現的「不舒服」視為是「給父母的最後機會」,而不是「小孩在發牢騷」,並且應該將其視為是一個尊重孩子想法的機會。

「越熟悉越該懂得尊重」人際關係中的距離該如何拿捏?

 

反省自己的過去,當孩子插嘴時,我曾多次斥責說:「大人說話時,小孩不該插嘴!」過沒一會兒卻又想要和他們一起玩,且不斷地使喚他們,就算身分是爸爸,但小朋友在玩耍時也不能擅自就決定加入,這並非有禮貌的行為。由於我的個性直率,至今依舊會忍不住發脾氣,但現在我會努力深呼吸幾秒鐘,試著去理解孩子的心情,同時也該承認他們的發牢騷是企圖維持最基本距離的「自我防禦」。

就算是經常見面且一起吃飯的朋友,也需要維持適當的距離,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家人亦是如此,親子、夫妻也都一樣。假設你是總要追根究柢了解對方一切才會善罷甘休的類型,在打造幸福家庭之前,應該要思考自己是否對家人造成過度的壓力。

「越熟悉越該懂得尊重」人際關係中的距離該如何拿捏?

越是熟悉的關係,反而越該懂得尊重彼此之間的距離。

展現毫無拘束的態度並不代表就是老實,各自掩飾一點缺點會是正確的相處之道,若是不想把家庭關係弄得一團糟,就應該要承認彼此之間的距離、尊重各自的界線與給予對方適當的呼吸空間。千萬不要一廂情願地栽進去,然後無奈地抱怨說「這就是家人!這就是幸福!」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有些朋友從不吵架,卻也不曾離開你的身邊?

另一半總是演很大?10個徵兆顯現你正與一位「戲劇女王」交往

在不同的「感情階段」,親密行為的頻率也會不同?所以應該要多少次才是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