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主的眼中,員工有兩種,一種是發電機,一種是螺絲釘。想要達到知覺價值第九階的達人等級,從進公司第一天起,就要盡一切所能,讓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發電機!
在《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書的開頭我們提到過,現今的分級教育制度與職場規則,其實與工業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為了配合生產線大量生產的目的,人員必須精密分工、各司其職,所以我們在進大學前,就得選定科系,並且用分數篩選排序,同時重視數理、輕忽人文,這樣才能替生產線培育出「好用」而且「立即可用」的人力。
工業化生產需要資本和勞力的集中,這樣才有效率,所以擁有豐富資源的恐龍型組織,才能有效降低成本與提升產量。正因如此,大家開始認為,唯有依附在大型組織之下,才能生存。組織往往被比喻成一具大型機械,每個人為了這個機械的運轉付出自己的一生心力。從小到大,父母老師也常用「扮演好螺絲釘的角色」來激勵我們,你看看,把人比做螺絲釘,這不直接呼應了我們機械化的世界觀嘛!
我們正逐步擺脫工業時代,邁向一個以資訊科技和網路為主的新紀元(也有人說是後工業時代)。看看你手上那隻上萬元的智慧手機,負責大量組裝的廠商可能賺不到五十元,反倒是負責設計、架構訊息平台,還有研發關鍵組件的團隊,才能拿到最大一塊利潤。就連傳統的服飾業也一樣,掌握品牌、設計與通路的公司是老大,工廠只是接受指令賺取微薄的代工費。所謂的代工,也就是「代替你做苦工」的可憐蟲! 若繼續這樣推演下去,我們其實不難理解,從「生產線大學」畢業的學生們,如果沒有創新、整合能力,那麼身處在這個全球化的價值鏈中,其實是很難翻身的!
那究竟應該怎麼樣才能翻身呢? 理所當然的就是成為「工匠」、「總管」與「行腳商人」,並且逐步提升自己的知覺價值,讓自己成為一台「發電機」而非「螺絲釘」。因為在企業主的眼中,這兩種角色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也勢必將走向完全不同的命運。
螺絲釘僅具單一功能,發電機擁有多重用途
螺絲釘的目的是連結特定的機械零件,只要尺寸不合,螺絲釘就派不上用場。大型組織裡有很多流程與產品,需要很多螺絲型的員工來處理專門的問題,久而久之,員工也就只會那一招,若有一天被迫離開公司,很容易就變得一無是處……這就是為什麼很多退伍的軍人和公務員只能當大樓管理員的原因。新聞報導國內某知名紡織廠無預警倒閉,數百名資歷二三十年的老員工頓失依靠,你能說他們全是一群不盡責、不專業、不認真的上班族嗎? 當然不是,問題的癥結在於他們的技能就像螺絲釘一樣,只能在特定組織與產業中奏效,而這正是個人最大的職涯風險。如果你希望在職場中獲得穩定,僅僅做到奉公守法、依規定辦事,這絕對是不夠的,你還得想想,萬一公司臨時發生變動,自己的價值能否像發電機一樣,工廠生產可以用,員工尾牙也可以用,能符合各種職場的需求!
下一頁看螺絲釘跟發電機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