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絲釘用來承受壓力,發電機主要提供能量
當一顆螺絲釘其實是非常辛苦的,因為先天就是被設計來承擔壓力的(就力學上來說,還得承受張力與剪力)。需要創意、充滿挑戰的工作,基本上是不會落到螺絲釘型員工身上的。因為老闆真的只會把你當成是一顆螺絲釘看待,你的價值就是承受壓力與苦勞,並且不允許有一絲地鬆動,當辦公室裡出現新的機會,通常也不會落到你頭上,因為大家都認定螺絲釘就該牢牢地固定在原處。
有些上班族在公司裡苦熬數十載甚至一輩子,好不容易撐到主管離開、留下空缺,原以為理所當然地可以被扶正,孰料高層卻空降另一位年輕主管來……還有更讓人覺得不公平的例子是,有些人在公司推動新業務失敗後,表面上似乎被檢討,但卻又很快地委以重任,甚至獲得更多的資源來發展。但螺絲釘型員工長年兢兢業業,若難得犯了一個不過米粒般大小的失誤,往往就會被嚴厲檢討,甚至降薪拔階。看到這邊大家一定很想問:「有沒有搞錯?」但實情就是沒有,因為對方是發電機,凡是需要電力的地方就一定需要他們,況且公司嘗試新業務時,原本就有接受失敗的空間,只要發電機員工能夠持續帶來能源,他們就永遠有著存在的價值。然而,當公司快速朝向新事業發展時,螺絲釘員工若連原有的流程和業務都會出錯,那麼在老闆面前,這自然就是不可原諒的疏失!
螺絲釘上油為替換,發電機上油圖保養
說來有點淒涼,許多員工從老闆那裡領到,數額最大的一筆錢竟然就是資遣費。螺絲釘用途單一,在老闆心中只要覺得不生鏽、不鬆脫即可,基本上不用花費太多心力維護。直到某天,螺絲釘必須撤換,老闆們擔心釘子卡住、拔不下來,這時才有可能勉為其難地上點油來潤滑一下,目的無他,就是為了順利移除(勞基法對拔螺絲釘要上油有嚴格的規定:要付資遣費)。
而說到發電機卻正好相反,為了確保運作順暢,發揮最大的功率,主管多半會主動採用最好的燃料,並且定期保養(這部分完全出於企業主自願,不需要任何法令)。而發電機型員工最「令人髮指」的行徑就是,薪資福利硬是比一般的螺絲釘要來得高,同時,他們對老闆提出的種種要求,往往也能獲得更多正面的回應。我不認為所有老闆都對發電機員工有著個人偏好,真正現實的點在於,發電機員工能為老闆帶來他們想要的價值(也就是知覺價值級數高),老闆算盤打得精,只需花點小錢做保養,便能獲得更多的回饋,何樂而不為呢?而這些藏在心裡的盤算,正是多數憤恨不平的大小螺絲釘們所不能理解的!
螺絲釘是耗材,發電機是資產
螺絲釘除了規格統一之外,市面上現貨極多,只要上類似104 的人力銀行網站,輸入規格、尺寸等資訊,就可以篩選出一大堆適合的產品。至於價格部分,只要符合基本的功能強度,自然是越便宜越能節省成本(能給22K,為何要給23K? 反正效益都一樣)。若是公司組織改變、業務更新,反正螺絲釘就是消耗品,整台機械的構造都已改變了,那麼螺絲又怎能不汰換呢?
然而發電機則不同,通常會被公司視為資產。資產與耗材最大的差別之一是,除了有貼上資產標籤外,公司還會在資產上進行投資或升級,藉以延長使用壽命,但反觀螺絲釘因為是耗材,公司是不會對消耗品做這樣的事情的。或許有人要痛罵,資方用後即丟、不公不義,而他們也確實該罵,但畢竟大小眼實為人之常情,就像很多人會認真保養愛車,但卻未必會好好保養家裡的吸塵器一樣,人性嘛……
其實螺絲釘與發電機的比喻是兩個極端,在職場上,我們每個人或多多少都兼有兩者的影子。我們的專業有些僅針對特定的公司與產業,但我們通常也有一些跨領域的能力,讓我們縱使脫離現有的職位也能找到出路。如果一個人的能力越接近發電機,那就代表這個人越能獨立運作,越接近職場知覺價值的上層。這時不論他想創業當老闆或是繼續當個上班族,通常也是手握較多籌碼的那一方,這是無庸置疑的。
節錄自《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掌握關鍵職能,迎向工匠、總管與行腳商人的時代!》
- 作者: 姚詩豪, 張國洋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4/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