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去年九月台北當代藝術館所推出的《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嗎?作為亞洲第一檔由官方所舉辦同志議題展覽,在同婚議題吵得沸沸揚揚的當時,對同運人士來說似乎就像是在敵軍的領土上豎立起自己的旗幟一般,這宣示著長期被官方不認可的同志文化,終於可以像其他議題一般在美術館裡被公開討論,而與同志文化同樣非主流的「變裝」文化,所面臨的困境也不相上下。近期倫敦的海沃德美術館(Hayward Gallery)籌畫了「變裝:自身肖像與身體政治」,重新梳理變裝各種與視覺藝術交錯的影響,並試圖釐清發展脈絡,盼大家可以有全新的觀點來看待變裝文化。

【ART NOW】誰想比我美? 「變裝皇后」強勢攻佔倫敦海沃德美術館,老娘就是Queen!

「變裝:自身肖像與身體政治」將於今年八月底,於倫敦的海沃德美術館(Hayward Gallery)開幕,展覽試圖梳理「變裝」這個社會長期避於談論的議題,在這個這個充斥著自拍文化、時尚與不諱言地討論性別認同的時代,似乎是一個成熟的時機點讓我們對這個議題有更多歷史上的爬梳與重新詮釋變裝的機會。

Luciano Castelli, His Majesty the Queen, 1973, Collage, photograph, watercolour, 90 x 66cm (framed),

此次展覽聚焦在將Drag(變裝、扮裝)作為藝術表現手法的視覺與造型藝術家們,藉由變裝藝術家開始去探索與挑戰性別認同、階級、政治與種族。在二十世紀變裝自電影產業與歌舞廳裡面開流行,而在1960年代因為著女權與同性戀運動的興起,讓一些視覺藝術家們也開始跟上這股熱潮,如小便斗的作者杜象或是攝影師Claude Cahun都有變裝的相關作品,而當代變裝作為藝術表現手法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

Ulay, Renais sense (White Mask), 1974/2014, Giclee print, 94 x 74cm

變裝模仿我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一個性別,藉由藝術家的編導、安排與角色建構,讓變裝總是可以輕易的抓住觀眾的眼睛,因此加州大學社會學家Rogers Brubaker稱變裝為:「一種日常、慢性的關於性別的表演。」這就是為何變裝如此迷人的緣故;自性別社會建構論的觀點來說,性別本來就來自對社會的模仿,因此或許本來就沒有一個典型或是一個主流,關於怎麼樣的性別要如何妝扮自己,這樣對於裝扮的解放與變裝其中可以扮演、轉變的特性,讓藝術家喜歡在展覽中使用。

Michel Journiac, 24 Heures dans la vie d'une femme / Phantasmes La Maternite, 1974, color photograph, text 60.8 x 53 cm (framed)

 

這個展覽將於8/22於倫敦海沃德美術館的Heni Project 空間展出,免票入場,對變裝文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共襄盛舉。

參展藝術家:

Eleanor Antin, Oreet Ashery, Renate Bertlmann, Leigh Bowery, Genesis Breyer P-Orrdige, Luciano Castelli, Adam Christensen, Francesco Copello, Jimmy DeSana, Rose English, VALIE EXPORT, Samuel Fosso, Lynn Hershman Leeson, Ann Hirsch, David Hoyle, Michel Journiac, Birgit Jürgenssen, Paul Kindersley, Suzy Lake, Robert Mapplethorpe, Ana Mendieta, Pierre Molinier, Tony Morgan, Hunter Reynolds, Cindy Sherman, Victoria Sin, Jo Spence, Sturtevant, Ulay, Martha Wilson, David Wojnarowicz & Jesse Hultberg, Ming Wong, Cerith Wyn Evans.

      展  覽  資  訊       

變裝:自身肖像與身體政治(DRAG: Self-portraits and Body Politics)

地點 Hayward Gallery,Heni Project Space

展期 2018.8.22-2018.10-14

免票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