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權勢、成就斐然的成功人士,以及其所屬的高地位機構,可以自在坦承自己「壓力大」。的確,大家往往認為「壓力大」是榮譽的勛章,也是成功又有成就的證明。在集體共識上,「壓力大」表示過勞、行程滿檔、忙得要命,肯定是重要人物。想要主宰宇宙,肯定有這些附帶的後果。
不然怎麼會有一堆人炫耀自己昨晚只睡幾個小時?怎麼會有人炫耀自己下班回家,小孩已經睡了的情況發生多少次?怎麼會有一堆人炫耀自己同時處理多個活動或需求?怎麼會有人炫耀自己已經好多年沒好好休假或度過完整的週末?美國文化美化了壓力,即使在抱怨,也是假抱怨、真炫耀。
同時,人們集體在社會中傳達出矛盾訊息:「雖然我們聲稱健康、關係、家庭、社群、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十分重要,同時卻獎勵並敬佩不平衡的那些人。」
我們為自己和部屬定下不切實際的最後期限,在職場上加劇失調症狀。我們將獎金發給失調的工作狂或緊張不安、每件小事都要管的主管,給予褲子拉鍊拉不上、老愛騷擾人或打造有害職場的霸道領導者升職機會。
我們也把這個矛盾訊息教給小孩,容許學校老師出一堆作業,孩子白天根本寫不完。如果還要參加課後活動,又要有時間活動身體、自由玩遊戲、睡眠充足,就更不可能白天做完作業。在不停旋轉的滾輪上,社會鼓勵家長帶小孩去上安排好的課程,甚至是還沒上幼稚園就去參加。許多活動都會宣傳課前和課後課程,家長認為這是經濟實惠的方案,可用來替代日托中心。以兒童為本、勞力密集型、費用昂貴的親職教養,現在已經成為主流的育兒文化模式,今日的職業婦女花在照顧小孩的時間,跟一九七○年代的全職媽媽一樣。
我認識的家長多半表示,他們不喜歡小孩行程滿檔的生活步調,也不喜歡下午、晚上、一整個週末都在來回接送小孩。迫不及待希望孩子盡快拿到駕照,他們就能擺脫這些忙得要命的麻煩事。家長和孩子都是匆匆忙忙、筋疲力盡、疲憊不堪。
人們嘴上說著想過不一樣的生活,卻擔心萬一沒好好過著滾輪上的人生,就要承受可怕的後果,比如擔心孩子就學期間進入名校的機會降低,擔心自己得到心儀工作、晉升、專業報酬的機會受到阻礙,還擔心自己要是每次都不答應邀約、會議、受邀演講、雞尾酒派對、鄰居的烤肉派對、小孩同學的慶生會,就會損失私人和事業上的人脈。人們甚至替這種現象發明首字母縮略字「FOMO」,意思是「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
然而,如果認為「壓力很大」等同於強大、成功、忙碌、重要,就會不小心切斷壓力及其最終後果之間的關係。
本文節錄自《減壓、療傷、自癒的正念調節法》
- 作者: 伊莉莎白.A.史丹利
- 原文作者: Elizabeth A. Stanley, Ph.D.
- 譯者: 姚怡平
- 出版社:采實文化
- 出版日期:202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