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各地演講時,經常會聽到上述的話。每個人都知道「適性」很重要,找工作時,要找適合自己的工作。但似乎所有人都認為這根本是天方夜譚,癡人說夢話。
「適性」從字面上來看,顧名思義就是「適合自己的個性」。一個成熟的成年人,會認為即使是不喜歡的事情,也應該要忍耐,他們誤以為適性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有興趣的工作」,所以認為那些想要找到適性工作的人,就像唐吉軻德一樣,活在不切實際的幻想中。
演講時,我經常談到「適性」這件事。因此,偶爾有人會誤以為我是含著金湯匙長大,不知人間疾苦的人。但我並不是因為經濟充裕,或是日子過太爽,才想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而那些來參加職涯探索課程的人們,也不是吃飽沒事幹,想把興趣當飯吃。
不過,如果聽到有人說:「我想離職,因為這份工作不適合我」時,還是有很多人認為這些人是「日子過太爽」,投以輕蔑的眼神。尤其是如果離開的是知名企業或是穩定的工作,更是嗤之以鼻。是因為即使做不喜歡、不適合自己的工作,多數人還是會勉強硬撐嗎?所以當聽到有人想要找適合自己的工作時,會覺得這些人未免太不知天高地厚,想法太奢侈。
是奢侈還是最棒的投資?
然而,想找適合自己的工作並不是不知天高地厚,也不是日子過太爽,反而可以說是一種最棒的投資。
假設一出生,就獲得十億的遺產。你會把錢投資在年利率百分之一,還是年利率百分之五的銀行呢?肯定是後者吧!光是以短期來看,第一年的利息分別是一千萬元和五千萬元,如果放長期,十年後的利息是一億和五億,時間越長,差距越大。
年利率百分之一 vs. 年利率百分之五
你會選哪一個?
找適合自己的工作,也是如此。投入同樣的時間,如果待在適合自己的工作和公司,工作效益會更大。持續十年、二十年,最後獲得的成果也會相當驚人。
隨便一間公司×努力 vs. 適性適所×努力
你會選哪一個?
韓國知名生物學家崔在天教授也曾經歷過同樣的問題。如今他是各項專業領域的權威,甚至被譽為通識理論代言人。但學生時期的他表現並不出色。考大學時,在父親的勸說下把首爾大學醫學系當成第一志願,考了兩次都失敗後,只好進入第二志願動物學系。雖然就讀動物學系,但比起念書,他更熱衷寫詩和攝影。
直到大學四年級某天,美國猶他大學喬治.埃德蒙斯(George Edmonds)教授,為了採集蜉蝣標本來到韓國。他被安排當喬治.埃德蒙斯教授的助手,一整個星期和教授走訪全國各地山區,展開學術研究之旅。在過程中,他發現這才是他真正想做的事,開始認真為留學做準備。
當時,他學業平均成績不到二點零,幾乎快被當掉的他,在大學四年級畢業前,一口氣修了四十八學分,還全都拿到A級分,順利出國留學。原本對學業不感興趣的他,在發現自己的樂趣後,認真努力讀書,最後出國留學。他就像魚遇到水一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後,成為了一名螞蟻研究學者。
崔在天教授建議年輕人不要害怕失敗,盡量去闖,即使徬徨也無妨。因為過程中不斷嘗試探索,很可能哪天會突然發現自己的興趣,並在多元經驗的累積中,找到自己的強項。
他這麼告訴大家:「上大學時我都在混,根本不記得自己曾好好認真讀書過。花了十一年的時間,我終於在美國取得學位。還到處去上跟本科系無關的藝術史、哲學課,導致論文進度延宕。但從某一刻起,我突然發現,這就是我想走的路!於是,開始卯起來拚命念書,就像在高速公路開車一樣,火力全開。甚至超越了那些比我早出發,跑在我前面的那些人。」
很多人到現在都還沒找到自己的興趣,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樣的工作,就像一直把水倒進底部破洞的甕裡,繼續維持年利率百分之一的投資,過著空虛的生活。崔在天教授也說,如果當時他沒發現自己要走的路,仍不斷跌跌撞撞,現在的他,很可能只是過著平凡生活,偶爾喜歡寫寫文章的業餘作家而已。假如沒有發現自己的潛力,就這樣庸庸碌碌過一輩子,浪費寶貴生命,才是真正奢侈的行為,不是嗎?
不知道什麼才是適合自己的方式,而盲目地付出體力和時間去努力,就跟辯稱說沒時間去找利率高的銀行,繼續把錢存在最低年利率銀行裡的做法一樣。假如你希望付出的時間和努力能夠成正比,能夠發揮最大的光芒,唯一的方法就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才能獲得最佳投資報酬率。
本文節錄自《讓每一次的離職都加分》
最實用的穿搭、健身、髮型教學,看《MF變型男》LINE@ 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