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我遇到一些朋友,他們年齡大概落於29歲、34歲、39歲這些年紀左右,這些人共同的困擾都在於,有要往人生下一個階段進步的壓力,對於男生來說,社會期待的「進步」就是「職業穩定」、對於女性來說,刻板印象的期待的是「有一段穩定的關係或者是家庭」。

(本文轉自姊妹淘)

雖然這些朋友跟我聊到的時候,多少都有說這樣的一種期待其實非常古板,但他們同時也告訴我,要不理會這樣的期待,其實要付出的代價比想像中的還要多。所以,不少人仍然糾結其中。

以女性來說,當我們討論感情與婚姻話題的時候,通常會感覺到這些女孩們內在有一種矛盾:「其實我沒有真的很想要進入婚姻,但身邊的人給的一些壓力,會讓我不得不去思考關於婚姻的問題。而且,好像結婚,是大家都會走的一條路,所以似乎跟大家都一樣,會比較輕鬆。」(我們稱之為:阻力最小的路)

四種單身類型:你是不想強求,還是不願將就?

你也是這樣的人嗎?曾經被別人說你很挑、眼光太高、就是不走出去所以才沒有機會認識新朋友、或者是朋友一天到晚嚷嚷著要幫你介紹,但都只是說說而已⋯⋯其實你比誰都知道,你不是太挑、只是還沒有遇到對的人。可是,當你過度焦慮於「對的人」,反而會讓你更看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而這樣的緊張,會限縮你的注意力。所以,在找到對象之前,你得先找到自己!

 

 三種自我 

四種單身類型:你是不想強求,還是不願將就?

根據Edward T. Higgins的「自我差距理論(Self-discrepancy theory)」[1],每個人心中有三種不同的自己。這三種「自己」分別為:

•真實我(actual self):你現在的樣子
•應該我(ought self):你覺得別人想要你變成的樣子,就是「我應該成為一個______的人」
•理想我(ideal self):你想要你變成的樣子,就是「我想成為一個______的人」

Higgins認為,你的「真實我」和另外兩者的距離,稱之為心理差距(discrepancy)。如果你的真實我沒有達到應該我的標準,就會有焦慮(anxiety)的感覺;而真實我沒有達到理想我的標準,則是會產生憂鬱的感覺(depression)。

四種單身類型:你是不想強求,還是不願將就?

很難懂的話,來舉個例子好了。例如說,逢年過節回家,家人都會有意無意地問你的「感情狀況」,你因此覺得自己「應該要結婚、有小孩」,所以內心就會產生焦慮的感覺、不想要回家(這是真實我和應該我的差距);又例如其實你很渴望一段自在的戀情,可是每一段你過去談過的戀愛,都讓你痛苦萬千,這就有可能讓你產生憂鬱的感覺,覺得自己為什麼都遇人不淑(這是真實我和理想我的差距)。

不過,上面這段只談到「真實我」和另外兩者之間的差距,並沒有把「應該我」和「理想我」放在一起比較和考量。所以,當我們利用上面的三個概念把它畫成一個表格,並且假設你目前的狀態是單身(真實我),你就可以知道自己座落在哪一個狀態:

四種單身類型:你是不想強求,還是不願將就?

下一頁看自己是四種類型中的哪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