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一個女孩,不滿於自己的生活現狀,不知聽信了誰的推薦,她花了幾萬塊錢去聽了各種的培訓課,然後得意揚揚地來告訴我:「某大師說,父母是我的福根,如果我對他們好,我就有福報……」
我聽了不知道如何回答。如果把孝順父母當作換取福報的條件,那麼這樣的孝是交易,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孝。我本來想告訴她真正可靠的知識,好讓她有一點獨立思考的意識,但是她又滔滔不絕地講起姻緣,可能她連姻緣是什麼都不知道。看著她偏執的樣子,我放棄了自己的想法。我說了她未必願意聽,聽了未必懂,懂了未必願意相信。
只要她還是一心向外尋求改變自己現狀的方法,她就會拒絕承認,父母有父母的人生,我們有我們的人生。
在真相未被揭露之前,我們看到的不過是生活被誤讀的某些片斷。人生的有限性和生命的無限不循環性,讓我們奢求在最短暫的時間裡獲得最大的利益和快樂,所以,滾滾紅塵便上演了一幕幕悲喜的人生大戲……
遭遇一件事時,你怎麼看決定了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有一個男人,他活得艱難而無知,娶了一個不懂得說話技巧的勤勞女人。在他幼年時,父親得病去世了,母親是一個舊時代的普通婦女,沒有人教他該如何去爭取幸福,所以他一昧地從外界尋求價值。當他面臨生存危機的時候,他不是想著怎麼去化解,而是固執地認為這一切都是天意弄人,而打老婆變成了他彰顯自我存在感的慣用伎倆;需要真實勇氣面對現實世界的時候,他又唯唯諾諾、戰戰兢兢。
他活在自己的慣性思維裡,無奈地活著,被動地活著,從來沒有想過可以改變自己,擺脫困境。他在自己構建的世界裡受罪,卻指望別人提供他解脫的方法。這就好比一個囚徒,將自己反鎖在監獄裡,然後指望外面有人開門解救他,有可能嗎?
對總想借助外力解決問題的人來說,改變自己很痛苦,但不改變自己會吃苦。害怕改變幾乎是我們每個人的心理疾病,慣性的心理模式讓我們感到安全。而安全感讓我們感到舒適,讓我們想停留在舒適圈裡。而改變則意味著我們要走出心靈舒適區。
為什麼我們走出心靈舒適區那麼難?原因不外乎如下。
對改變的可能性有著不確定的恐懼。這一類的人多半意志薄弱,他們有自知之明,很清楚自己的弱點。比如,辦公室裡有很多這種,因為對改變恐懼,所以他們安於現狀,碌碌無為。任何工作都需要主管一而再地交代,才勉強去完成,拖延是他們的常態,思維的惰性是他們的特點。歸根究柢,用拖延證明他們的無能為力。
有改變的結果不確定的恐懼。因為不知道改變的結果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出於保險意識,他們認為與其得到一個自己不想要的結果,不如安於現狀,至少他們已經適應了現狀。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設法改變自己。人生中沒有什麼事是不能面對的。不走出去,永遠不知道自己可以走多遠;不去努力,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的能力。也許,斬斷自己的退路,才能贏得更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