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上檔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一連播出兩集,超有誠意的劇本、超到位的選角,讓台灣觀眾再度掀起追台劇風。

此劇,第一開頭就破題告訴你,台灣發生了一樁「無差別殺人」,此案因廣大輿論壓力,犯罪者立即因罪被判死刑,政府為了消除民怨,短時間便裁定宣告即將執行槍決。劇情本著此犯罪案件為基礎,將受此案波及之關係人,梳理成五條故事線討論:加害者家屬如何被輿論追殺、被害者家屬痛失親友後的人生巨變、辯護律師在正義與人權間掙扎、殺人犯之所以犯案的心路歷程,以及媒體面對犯罪案件的道德良知。五個故事支線,有系統的建構出「我們與惡的距離」這個劇本。而以下整理五大看點,你應該特別留意!

 

死刑槍響後,留下什麼?《我們與惡的距離》六大看點,你不能錯過! 

#1.「死刑」槍決後?

關於廢死與不廢死不是本片的討論主軸,此部戲劇,更多的是在討論死刑後,對於「犯案動機」的了解以及後續影響問題。面對這類隨機殺人案件,感性的面向,或許認為殺人償命「死刑」就是天經地義;但此片就希望稍微拉回理性面向,讓大家去思考,判死無法解決犯罪率,如何從一個案件中去找到其犯罪動機,防範於未然,才是面對犯罪情節真正「治標又治本」的方式。

 

死刑槍響後,留下什麼?《我們與惡的距離》六大看點,你不能錯過!

#2. 囚犯辯護律師是正義還是不正義?!

「人權」到底是保護受害人還是保障被害人?這個問題,是這部片的敘事核心,律師究竟是該當「正義代言人」還是「不正義的脫罪者」,由吳慷仁所飾演的犯罪人辯護律師,成功跳脫出大眾直觀批判殺人犯的視野,提供觀眾另一個關於「防範犯罪勝於執刑」的觀點,算是頗為大膽又有見地的角色塑造。

 

死刑槍響後,留下什麼?《我們與惡的距離》六大看點,你不能錯過!

#3. 被害家屬與加害者家屬的變調人生

有別於以往大多以「被害者與加害者」為故事主軸的劇本設定。這部戲,更在乎加害者家屬與被害者家屬,在親人犯案後,家屬深受影響的故事情節上。著墨於被害者家屬對於犯罪者與加害人家屬的不諒解,以及對犯人的犯案動機的探究,如何在理性與感性中擺盪;關於加害者家屬受到廣到輿論壓力的制裁,即便犯罪人不是他們,但也很可能這輩子都得過著受到殺人歧視的人生,對這兩家因案而生的家屬設定,劇情有張力又夠辛辣。

 

下一頁,更多《我們與惡的距離》看點,千萬別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