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發現,當朋友向你訴說煩惱時,你總能給出一針見血的建議,但面對自己的問題卻常常陷入混亂?BBC有針對這種「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現象,提出一種讓自己思考變聰明的方法。
BBC表示,有一種名為「所羅門悖論」(Solomon's paradox)的現象,這個名稱源自《聖經》中的所羅門王。他雖以智慧著稱,能為他人提供卓越的建議,但在個人生活中卻頻頻做出錯誤決策,最終導致王國陷入混亂。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研究智慧的學者伊戈爾·格羅斯曼(Igor Grossmann)指出,這種悖論的存在原因在於:當我們面對自己的問題時,往往會被強烈的情緒所影響,使我們無法清晰地思考。例如,當收到同事的負面反饋時,尷尬和羞恥的情緒可能導致我們變得過度防衛,而不是客觀地思考這些建議是否真的有幫助。
格羅斯曼的研究發現,一個人的「明智推理能力」並非固定不變,而是會隨著所處情境而改變。特別是當我們考慮別人的問題時,相較於考慮自己的困境,往往能表現出更高的明智推理分數。
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跳出這種思維陷阱呢?答案就是一種被稱為「Illeism」(以第三人稱自稱法)的古老修辭技巧。格羅斯曼的研究顯示,當人們以第三人稱思考自己的問題時,他們的思維能夠表現出更高的知識謙遜、更強的換位思考能力,以及更高的尋求妥協意願。這些都是明智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將「Illeism」融入日常生活並不難。根據格羅斯曼的建議,人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在面對困難決策時,嘗試用第三人稱思考問題。例如,與其問自己「我應該接受這個工作機會嗎?」,不如問「某某某應該接受這個工作機會嗎?」這種細微的語言轉換能幫助你跳出情緒的影響,更客觀地看待問題。在與人討論自己的問題時,試著用第三人稱描述。這不僅能讓你保持客觀,還能幫助對方更清晰地理解你的處境,提供更有價值的建議。
如果還有餘力,養成以第三人稱寫日記的習慣。研究顯示,這種方式不僅能在當下幫助你理清思路,長期堅持還能提升整體明智決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