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許多人都希望透過投資來為自己的資產增值,但如果面對投資失利,獲利大幅縮水甚至出現虧損的情形下,究竟應該怎麼辦呢?其實股神巴菲特也曾告訴各位如何面對這種情形了。
巴菲特成功的核心秘訣就在於他對待股票的態度:他把自己視為企業的所有者,而非短期投機客。在適當時機買入被低估的優質股票後,以「永久婚姻」的態度長期持有它們,這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心態,讓他能在市場恐慌時保持冷靜,做出理性決策。
華盛頓郵報就是最佳例證。巴菲特在1972年買入該公司股票後,持有了整整27年,期間股價上下震盪不斷,但最終價值增長了驚人的86倍!這就是「長線是金」的最佳證明。
但許多人在投資時,往往會有一、兩個禮拜,價格就大幅翻倍的心態。巴菲特提醒我們,這種不切實際的期望往往是失敗的開始。對於大多數投資者而言,把股市當賭場,抱著「撈一把」、「賺一筆」的心態,最終多半會落得慘痛教訓。尤其當我們傾其所有,甚至舉債貸款進入股市時,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特別危險。股市不會關心你的投資資金來源,也不會在意這筆錢對你有多重要。一旦遭遇市場下跌,往往帶來難以挽回的損失,甚至使一些人背負沉重債務。
也因此,「活下去」是巴菲特投資很重要的理念,只有長期在市場中存活,複利效應才能發揮神奇作用。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蒙格曾透露,他們與另一位合夥人瑞克‧蓋林的最大區別就在於「耐心」。在1973至1974年市場大跌近70%時,蓋林因為借錢投資而被迫賣出波克夏股票,而巴菲特則以每股不到40美元的價格買入。如今這些股票價值已是天文數字,差別只在於誰能堅持到最後。
也因此,面對短期的波動導致資產下跌,先要回頭看看,自己是不是利用生活之外的閒錢投資,儘管資產短暫縮水也不會讓生活受到影響,並且把目光放遠,等到景氣循環的到來,會有再度看到獲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