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兩種不同的拖延
拖延並非都是壞事,根據組織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的研究,拖延可分為兩種類型。他在知名的TED演講《原創思想家的驚人習慣》中指出,消極拖延讓人一事無成,但積極拖延卻能帶來驚人的創意突破。
積極拖延者與消極拖延者最大的差別在於「態度與行動」。前者會先收集資料、初步著手,然後刻意給予思緒發酵的空間,抱持期待和興奮感;後者則因焦慮恐懼而完全不行動,內心充斥自我厭惡,最終成果也往往差強人意。
一項創意計畫開展初期,快速行動確實重要。但有趣的是,在種下想法的種子後,適度的拖延反而能讓創意更豐富。而這正是積極拖延的精髓。近年科學研究也證實,人類大腦有兩種思考模式: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當我們從專注切換到發散模式時,大腦即使沒有高度專注也能在潛意識中思考問題,往往能找到更原創的解決方案。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在洗澡、散步或發呆時突然靈光乍現。
著名導演昆汀.塔倫提諾的創作流程更是獨特,他會在白天編寫劇本幾個小時後,躺進溫水泳池漂浮,讓身心徹底放鬆。「我就只是漂在溫水裡,回想我剛才寫下的東西,哪裡還能怎麼改善,這一幕結束前還能發生什麼事,」塔倫提諾分享道。這種輕度拖延讓他獲得的見解,就成為隔天寫作的創作素材。
4個步驟善用拖延
而要善用這種「積極拖延」,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步驟:
首先,開始一項計畫後,先收集所有初始想法,然後刻意離開一段時間,讓思緒在背景運行。這不是逃避,而是刻意讓靈感發酵的戰術。
其次,定期回來「探視」你的計畫,保持思緒暢通。知名作家分享:「我會有意識地挖掘想法,尋找新的奇思妙想,一想到就立刻寫下來。」這些零散的想法將為下一階段的創作提供豐富素材。
第三,轉換環境和身體狀態。走出工作室、散步、冥想或做些輕度運動,都能刺激大腦切換到發散模式,催生新觀點。
最後,學會評估任務所需的實際時間,留給自己適當的壓力空間。在截止日前把社交媒體、遊戲等干擾源全部切斷,創造進入心流狀態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