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近期指出,Z世代乍入職場的時間恰巧搭上美國史上最強勁的就業市場時代之一。」與2010年時期相比,2023年16至24歲族群的失業率從18.4%降至7.9%,創下自1953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按理說,Z世代應該比千禧世代更有優勢才對,但現實卻是他們的財務困境有增無減。這是因為,Z世代的薪資成長速度不僅超越整體通膨率,也超過了其他年齡層。但即便如此,他們依然無法掙脫財務壓力的陰影。
台灣也有類似的情形,根據1111人力銀行2024年發布的調查,台灣應屆畢業生的平均期望薪資達37,745元,較前一年上升4.9%,創下六年來新高。高達66.1%的年輕人表示已感受到經濟壓力,每月平均支出達13,015元,其中68.8%的人因房租與生活費感到吃緊。尤其是,疫情後的物價上升,讓生活必需品變得格外昂貴。雖然市場供給已逐漸恢復平穩,但許多終端商品「漲了就跌不回來」,令年輕人實際生活成本居高不下。
除此之外,住房問題對於年輕勞動力來說也是個艱困挑戰,年輕人面臨的是一個幾乎進入深凍狀態的房市。根據美國市調機構哈里斯民調(Harris Poll)2024年3月的調查發現,高達84%的美國人更想擁有房產而不是租房,然而,61%的租屋族心灰意冷地表示,擔心自己永遠不可能買房。台灣的情況也類似,高房價已成為年輕世代難以跨越的門檻。
Z世代的經濟壓力不只來自客觀環境,也源於社會期待與心理因素。美國金融服務公司Credit One Bank的調查顯示,59%的Z世代對財務狀況感到焦慮或壓力,這個比例幾乎是嬰兒潮世代(29%)的兩倍。這是因為在社群媒體的影響下,Z世代普遍感受到來自同儕與社會的財務壓力。Instagram、TikTok上充斥著豪華旅遊、名牌包與高端生活方式,讓年輕人不自覺地拿自己的財務狀況與他人比較。
面對經濟壓力,Z世代並非不努力,他們只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複雜挑戰。從主動求職到嘗試各種工作模式,從尋求財務知識到關注心理健康,這一代年輕人正以自己的方式證明:他們不是不願付出,而是在尋找最適合自己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