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好像從出生就起就很篤定自己的志向,像侯默.海堪(Homer Hickam),受到蘇聯發射人造衛星的啟發,高中在家製作火箭,還差點把家給燒掉,成年後如願成為太空科學家。

也有些人不清楚自己要做什麼,在成長過程中,順著別人的意思,卻也小有成就。還有一些人,不清楚自己要什麼,卻只想做自己想要的事情,結果人生就像被凍結了一般,沒什麼進展。

《靈魂急轉彎》中的主角喬,並非很早就知道自己對爵士樂的興趣。有一次父親強拉著他去聽現場的爵士樂表演,從此對爵士樂一見鍾情。這並非完全不可能,但是對自己的志向很清楚的人本來就極為稀少,只是這些人的影響力被放大了,以至於我們會覺得不瞭解自己的志向,好像是很糟糕的事情。

志向、夢想在華人的世界中,更是一個沉重的包袱。即使到了現在,不論是在臺灣,還是在海外的華人,都還是背負著父母親友的期盼,似乎總要有個好工作、賺大錢,才能光宗耀祖。很多華人可能一直到了成家立業,都沒有真正想過他自己要的是什麼,他只是在成就其他人希望他成就的事情。

志向是什麼?

在進一步討論到底該怎麼看待志向這件事情之前,或許我們該先梳理清楚,到底什麼是志向。

日本有一個人叫森本祥司,離開原本的工作崗位後,他想試試看當個什麼都不做的陪伴者。一開始,只要你有需求,並且支付旅費,他就會免費提供陪伴服務。二○二○年開始,因為業務量太大,他才開始收費。你可能會覺得,當一個什麼都不做的陪伴者,怎麼可能成為志向?但他這兩年多,就一直在做這件事情,也小有一些成就。所以,只要一件事情是你喜歡做的,都可以是你的志向。

但是,要怎麼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呢?你不一定要很早就找到自己的志向,但是你不能停止探索,覺得自己對什麼都沒興趣,就渾渾噩噩過日子。只要你持續去探索,就有機會找到那件你喜歡的事情。

「夢想」真的是人生必需品嗎?迷惘的人其實應該「這樣」做!

持續探索比及早確認志向更重要

至於為什麼說不一定要很早就找到自己的志向,那是因為早點找到和晚點找到各有優缺點。《靈魂急轉彎》中的喬,因為在中學就認定自己要成為一個爵士樂樂手,所以滿腦子就只想著當樂手這件事。這雖然讓他可以在音樂上有很好的發展,但也侷限了他的思考,他的生活中似乎只有音樂,別無其他。相形之下,22因為還沒有確定自己的志向,所以他帶著開放的心態來看待這個世界,即便是寄生在喬的身體,他也開拓了很多可能性。

權威財經雜誌《富比士》發行人里奇.卡爾加德(Rich Karlgaard)出版過一本書《大器可以晚成:當世界沉迷年少得志,耐心是你成功的本事》(Late Bloomers: The Power of Patience in a World Obsessed with Early Achievement),內容主要在談,你不一定要急著找到自己的志向、早早就發光發熱,書中也提到好奇心、探索和發現才是他的最大驅動力,只要你願意持續保持這樣的心態,那麼晚點確立志向,或許也不是件壞事呢!

「夢想」真的是人生必需品嗎?迷惘的人其實應該「這樣」做!

心理學小科普  有志向,並且監控自己的進度,讓你更容易成功

雖然大家常常在歲末年初,訂了一些自己一年之後也無法實現的目標。但是,研究發現,如果要達成的目標不是那麼遙不可及,那麼制定目標本身,就能大大提升你達成目標的機率(33%)。如果你擔心制定目標還不夠,那麼你就要持續監控自己的進度,這件事情也有助於達成目標。有研究顯示,目標的制定對於能否達成目標的影響比較大;然而,自我監控則對於自我效能,以及正面情緒有益。所以,如果想要圓夢,就要先幫自己制定一個比較可行的夢想,並且追蹤自己的進度,那麼你就離這個夢想更近了。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前面我們談了志向和夢想,但是一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完成自己的抱負、幫自己圓夢嗎?答案恐怕不是這麼簡單。

很多時候,我們會認為某件事情很重要,覺得非完成不可。但是,在完成之後,反而有一種空虛、落寞的感受。為什麼呢?可能是因為這件事和我們預想的不大一樣,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們頓時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但我自己覺得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我們自始至終都放錯重點。做一件事情的過程,帶給我們的啟發,其實遠比這件事情的結果重要。只是,我們往往忽略了欣賞過程中的美好,而只專注在最終的成果。

也就是說,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或許根本就不該是一個具體要成就什麼,而是時時刻刻都能夠享受生命的美好。

要這般灑脫真的很不容易,特別是當你已經成年,要為自己負責之後。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就沒有辦法繳房租、沒辦法和朋友去外面餐敘,當然也沒辦法去看電影、旅行……。如果一個人的人生重心,就放在體驗、享受人生,肯定會被其他人當成異類,認為他不切實際,不肯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夢想」真的是人生必需品嗎?迷惘的人其實應該「這樣」做!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去想,你過著睡醒就上班、下班倒頭就睡的生活,雖然收入優渥,卻根本沒時間好好坐下來看本書、吃頓飯,因為工作忙碌,你吃東西總是隨便吞幾口,往往回家倒頭就睡。這樣真的有比較好嗎?

有個心理學研究調查了二十∼八十歲的人對生命價值的追求,結果發現,六十歲是一個關鍵,這個年紀的人最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也比較沒有找尋價值的需求。比這個年紀更老或更小,尋找價值的百分比都會提升。

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持續在進行的過程,每隔一段時間,你就該檢視一下自己的狀態,做一些調整,就不會迷失在人生的旅途中。

人生想一想

在我們的文化中,好好聽話似乎比圓夢更受到肯定。久而久之,我們好像失去了作夢、圓夢的能力。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那麼你在遭遇挫折的時候,肯定很容易就會失去動力。相對地,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那麼就算遇到再艱困的挑戰,你都不一定會因此停滯不前。要知道自己的志向,聽起來很難、實際上也不容易。但是,你不需要一開始就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可以先從一個大方向著手,透過不斷的體驗、修正,逐步找到自己的志向。

 

午夜小提醒  寧願當個暫時沒辦法圓夢的人,也不當一個沒有夢想的人

 

本文摘錄自:《午夜時分的心理課

「夢想」真的是人生必需品嗎?迷惘的人其實應該「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