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服務生的記憶力超強?
勒溫是一個充滿魅力、思想開放的人,吸引了大批年輕學子前來追隨,他經常在下班後,到學校附近的一家咖啡廳與大夥碰面。這個場合不像辦公室那般正式,可以一邊喝咖啡或啤酒,一邊進行腦力激盪。有一天下午,勒溫注意到一樁很奇特的事。勒溫當時和一名年輕的立陶宛學生碰面,她叫做柴嘉尼(Bluma Zeigarnik),正在尋找研究主題。那天下午,他們兩人當中的某一位(不知是哪一位,因為說法不同)注意到咖啡廳侍者的某種行為:他們從不將客人點的東西寫下來,他們記在腦子裡,在心裡加加減減……再來一杯義式咖啡……一杯茶……一片咖啡蛋糕……直到帳單結清為止。
然而,如果你在付完帳之後,再次詢問他帳款細目,他們竟然已經把所有點過的東西都忘光了,完全沒有記憶。就好像是一旦帳單結清,侍者的心裡就會在空格上打勾,然後繼續前進,將這桌的點餐內容從記憶中剔除。勒溫和柴嘉尼都知道,點餐內容對侍者來說,已經不是科學家所謂的短期記憶(也稱工作記憶) 了,因為短期記憶只能維持三十秒鐘左右,譬如我們的腦袋可以記住一組新電話號碼,為時大約三十秒,你撥完電話之後就會遺忘。然而那些侍者可記得點餐內容長達半小時,有時甚至更久。
所以啦,他們的腦袋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勒溫和柴嘉尼想出一個假設:或許尚未完成的工作或目標,比起已完成的,在記憶中會停留得更久。不管怎樣,柴嘉尼現在至少找到她的研究計畫了。她把問題問得更明確:「受到干擾的活動」與「未受干擾的活動」,兩者在記憶中的差別是什麼?
柴嘉尼徵求到一百六十四名學生、老師和孩童,參與實驗。她告訴大家說,他們將會接獲一系列任務指示,他們要「盡可能快速且正確的完成」。那些任務一次僅指派一個,例如用一片紙板做出一個盒子,用黏土雕塑一隻狗,或是解出一道字謎。大部分受測者都能在三至五分鐘內完成任務,如果讓他們好好去執行的話。不過,柴嘉尼會定期去干擾他們,半途打斷他們正在執行的任務,然後指派另一件工作要他們去做。這些干擾是隨機的,而且不加以解釋。
到最後,經過十八到二十二樁任務,有些半途受到干擾而未能完成,有些則未受到干擾,柴嘉尼要求受測者盡可能寫下所有他們受指派的任務。結果這些名單透露出真相:平均而言,受測者對於被干擾而未完成的任務記得的程度,較已完成的任務多出百分之九十。不只如此,被干擾而未完成的工作,還出現在名單最前面,那是他們最先想到寫下的。反觀已完成的工作,就算記得,也是出現在名單的尾巴。「若就所花的時間來說,優勢應該位在已完成的任務,因為受測者完成一項任務所花的時間,自然比沒完成的任務長,」柴嘉尼寫道。
她想知道,被打擾所造成的「震驚」,是否有可能讓某次經驗變得更難忘?
柴嘉尼效應:干擾會強化記憶
柴嘉尼又進行了該研究的另一個版本的實驗,針對一群全新的受測者。這一次,受測者接獲的每件任務都受到干擾。有些任務經過短暫的中止後,還是完成了;有些任務則始終沒能完成。然而,實驗結果當中的某項特性,幾乎和第一場實驗一模一樣:人們對於自己沒能完成的小工作記得的程度,較已完成的工作的記憶,高出大約百分之九十。
經過更多的試驗之後,柴嘉尼發現,她能夠藉由「選在人們最專注的時候,打斷他們的工作」,讓干擾對記憶產生最強大的效果。有趣的是,在「最糟糕」的時刻被打斷工作,似乎能讓受測者的記憶延伸得最長。柴嘉尼寫道:「在快要完成一封信的時候,工作被打斷,遠比剛剛動筆開始寫的時候被打斷,更令人氣惱。」
人們一旦投入某項任務,就會有一股想要完成的衝動,這股衝動會隨著任務愈來愈接近尾聲而增強。「這股想要完成任務的欲望,剛開始可能只是假偽的需求,」柴嘉尼結論道:「但是到了後來,經過忘我的投入任務,一股真正的需求便產生了。」
1931年,也就是在柴嘉尼發表干擾研究之後不久,她與夫婿亞伯特一起搬到莫斯科,亞伯特在蘇聯外貿部獲得一項職缺。柴嘉尼自己也在地位崇高的蘇聯科學院高級神經活動研究所,覓得一份工作。然而他們的好運並沒有持續多久。1940年,亞伯特遭逮捕,罪名是擔任德國間諜,然後被送進盧比揚科的監獄,留下柴嘉尼獨自在莫斯科工作和撫養兩名年幼子女。她繼續從事心理 學家的工作,但是和西方同僚漸漸不再來往,以避免惹來任何嫌疑,最後在1988年過世,身後幾乎找不到她的研究軌跡。(她的一名親戚A. V. Zeigarnik,相信是她把自己的論文全給銷毀了。)
然而,柴嘉尼的研究成果裡的意涵,卻存活下來,而且還很有名。現在我們所稱的柴嘉尼效應(Zeigarnik effect),對於目標以及「目標形成」研究領域,具有奠定基礎的貢獻。
本文節錄自《最強大腦學習法:不專心,學更好》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0/08/31
・更多書籍資訊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