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主動思考,親近大自然
一歲前的嬰兒,如果給他兩個玩具,他會兩個都要;一歲以後,他們會選擇一個,而不像之前兩個都要,因為大腦額葉開始成熟,他們慢慢有主見,不再受人左右了。所以每個孩子都希望有一點屬於自己的時間,那怕發呆、做白日夢都好。
但是大人為了怕孩子將來輸人,便要他們盡量學習,替他們把時間排得滿滿的,表面上好像每一分鐘都在學習,其實徒勞無功,神經只有主動時才會連接,被動學習沒有用。所以青春要留白,大腦需要時間去思考、去消化、去歸類。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是有神經學上的證據的。
有個實驗是呈現一個字單給學生看,看完請他們默寫,結果發現,如果呈現的速度過快,他們只來得及看,來不及想,回憶的效果較差,如果拉長呈現時間,使他們有機會去思考前字和後字之間的關係,學習效果就好很多。
另一個實驗,是在同一地方背一個生字連續十次和在十個不同的地方背這個生字一次,雖然背的次數一樣,但後者的效果好很多,因為記憶需要時間去把生字和回憶(刺激和反應)連接起來。所以填鴨是無效的學習。
父母什麼都替孩子做,最大的壞處是養成依賴性。孩子變成叫一下動一下,不叫就不動,失去主動性。達文西說:就如強迫餵食,身體不能吸收,強迫學習也沒有功效。很多小學老師都觀察到,提早受教的孩子在一、二年級時成績很好,因為都學過了,但是到四年級時,成績開始下降,因為四年級的教學開始注重主動思考,而他們只會坐在那兒等待老師吩咐。因此,把孩子時間安排得太緊,不但花了大錢,反而害了孩子。
父母可以把不去上補習班的時間用來陪伴孩子閱讀,因為閱讀能力是所有學習的基礎,而增進閱讀能力只有大量閱讀一途,沒有其他捷徑。神經迴路必須持續活化,神經纖維外面包的髓鞘才會變厚,電流傳遞的速度才會快,閱讀的能力才會增進。
剩下的時間可以帶孩子去親近大自然,訓練孩子的觀察力。美國的孩子一週至少有二個小時在戶外,因為陽光對維他命D的形成很重要。維他命D的受體在大腦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中到處可見,表示維他命D跟大腦的運作有關, 如果缺乏維他命D,會影響大腦中多巴胺和血清胺的濃度,這兩者都會影響學習的效果。
演化使大腦對新奇、會動的東西特別注意,在大自然中的孩子,他們的大腦是大量活化的,他們的眼睛會快速將視網膜上的光點送回視覺皮質處理;同時,儲存記憶的地方也會活化起來,將新訊息與已儲存的舊訊息相比較,大腦在學習。辨識能力需從經驗中得來,一個會察言觀色的孩子,他的人際關係會比較好。
在顏色知覺(colorperception)上,綠色是撫慰的顏色,紅色是警戒色,大自然的青山綠水會使孩子的心胸寬大,不再為小事發脾氣,同時,大自然的寧靜與美,會陶冶孩子的心靈,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種美育是金不換的。
如同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說的,二十歲以前的雅典公民,只要學習音樂和體育就夠了,音樂陶冶性情,體育增強體魄。父母若想要孩子快樂、健康,不要把他鎖在教室中,讓他去戶外親近大自然,不但性情變好,身體也強健了,這是一石二鳥呢!
本文節錄自《什麼才是人生最值得的事》
・作者:洪蘭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0/01/21
・更多書籍資訊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