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看的不過癮?你也可以用Podcast聽!

Advertisements

#1.避免「你要想開一點」回應。

生活中,遇到有憂鬱傾向的人,如過往沒有實際相處經驗時,第一時間,人們很容易便會脫口而出「你要想開一點」、「不要想太多啦」這類反射性安慰回話。

這類陪伴者,或許是基於當下手足無措不知如何面對,或是對憂鬱不夠認識或懷抱誤解,甚至還可能略帶指責意味,認為憂鬱者可能是個人心理素質不夠堅強、不懂自我面對,或甚至錯誤認知這是一種不知足的心態延伸。

但無論你想法為何,在面對這類憂鬱傾向的人士時,建議先放下自我的成見與強烈的個人意識,多一點同理心,避免要他自己趕快走出來、想開一點,以及略帶指責意味的回應方式,才能避免再去撩起對方負面情緒,或讓對方掉入更深的自我厭惡深淵中。

 

Advertisements

#2.不要嘗試以自身案例說服或比慘。

許多性格較直來直往,做事強調邏輯理性,且面對問題喜歡提供解決方案的人,當面對憂鬱的人時,時常就會想帶入「個人案例」、「過往經驗」嘗試想藉此去說服對方其實情況沒那麼糟,或是淪於其實你還沒有比我糟的「比慘大賽」。

這類過分理性的說之以理的回應,或許他們出發點是良善的,是想要藉由個人慘事與爛事經驗分享,藉此激勵對方此刻面對的難關其實沒那麼糟,或是想藉由自身案例讓對方心情好一些。但若對方正處於憂鬱泥淖中,這類回話方式,其實反而更容易讓他們陷入不被理解,或是「原來你覺得我深陷的問題很輕微」的負面觀感。

 

#3.「詢問感受」代替給意見與說教。

與其自顧自的高談闊論自身經驗,想藉此說服對方沒事的、一切都會好的;或是提供大量理性建議想協助對方走出憂鬱,這種給予對方大量個人建議的應對方式,面對此刻正處於深度憂鬱的人,其實是無用的且感到壓力的。

反之,與其說教或是大給意見,不如將回應改為:「對於這件事,你自己怎麼想」、「針對你說的問題,你怎麼看」、「你覺得為什麼你會這麼難過」。藉由不給實質意見,但提供對方抒發情緒的對話管道,藉由詢問誘導他找到問題所在並尋得應對之道。這類「詢問感受」只聽不說的回話方式,較能不帶個人成見,讓對方藉由對話互動自己去找出為何憂鬱與如何解決。

 

下一頁。更多你應該知道「憂鬱陪伴之道」,千萬別錯過!

#4.「陪伴他」就是最好的互動回應。

面對憂鬱的人士,其實最好回應互動方式就是「陪伴」二字。,與其自己動口說個不停,想嘗試幫他釐清憂鬱問題並走出來,倒不如,善用實際行動多多陪伴他。像是找活動逼他外出走走、時常陪他聊天,或是找一項能共同從事的活動,藉此轉移對方注意力,讓他不要有過多獨處的時間,避免又讓自己深陷憂鬱思維中。

 

#5.想幫他人,自身心理健康也要顧。

若生活中得長期面對憂鬱人士的陪伴者,陪伴者的個人身心健康也得自己留意才行。由於憂鬱患者的負面情緒,時常也會在密切地互動過程中,或多或少影響陪伴者的心情,若是陪伴者也發現自己有點受到對方情緒牽引,開始時常突然陷入憂鬱、感到壓力很大,或是對於面對憂鬱人士開始讓你感到心很累。有以上情況的陪伴者,就得有意識地找其他人換手輪班,或尋找自我排解情緒的抒發管道,抑或是找專業心理諮商介入尋求更全面的協助。

 

#用看的不過癮?你也可以用Podcast聽!

 

【你可能還想知道】

想擺脫抑鬱困境?請學會放棄、必須自私,讀懂自己的壞念頭!

覺得人生有點無趣生厭?12個找回生命樂趣的「生活小冒險」,你敢挑戰嗎?

年過30心超慌?正向迎戰「輕熟危機」人生不再空轉停滯!

心有種被困住的感覺?5個「擺脫低潮、找回方向」生活小轉變,你應該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