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在書的開頭我們提到過,現今的分級教育制度與職場規則,其實與工業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為了配合生產線大量生產的目的,人員必須精密分工、各司其職,所以我們在進大學前,就得選定科系,並且用分數篩選排序,同時重視數理、輕忽人文,這樣才能替生產線培育出「好用」而且「立即可用」的人力。

工業化生產需要資本和勞力的集中,這樣才有效率,所以擁有豐富資源的恐龍型組織,才能有效降低成本與提升產量。正因如此,大家開始認為,唯有依附在大型組織之下,才能生存。組織往往被比喻成一具大型機械,每個人為了這個機械的運轉付出自己的一生心力。從小到大,父母老師也常用「扮演好螺絲釘的角色」來激勵我們,你看看,把人比做螺絲釘,這不直接呼應了我們機械化的世界觀嘛!

我們正逐步擺脫工業時代,邁向一個以資訊科技和網路為主的新紀元(也有人說是後工業時代)。看看你手上那隻上萬元的智慧手機,負責大量組裝的廠商可能賺不到五十元,反倒是負責設計、架構訊息平台,還有研發關鍵組件的團隊,才能拿到最大一塊利潤。就連傳統的服飾業也一樣,掌握品牌、設計與通路的公司是老大,工廠只是接受指令賺取微薄的代工費。所謂的代工,也就是「代替你做苦工」的可憐蟲! 若繼續這樣推演下去,我們其實不難理解,從「生產線大學」畢業的學生們,如果沒有創新、整合能力,那麼身處在這個全球化的價值鏈中,其實是很難翻身的!

那究竟應該怎麼樣才能翻身呢? 理所當然的就是成為「工匠」、「總管」與「行腳商人」,並且逐步提升自己的知覺價值,讓自己成為一台「發電機」而非「螺絲釘」。因為在企業主的眼中,這兩種角色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也勢必將走向完全不同的命運。

螺絲釘僅具單一功能,發電機擁有多重用途

 

Advertisements

螺絲釘的目的是連結特定的機械零件,只要尺寸不合,螺絲釘就派不上用場。大型組織裡有很多流程與產品,需要很多螺絲型的員工來處理專門的問題,久而久之,員工也就只會那一招,若有一天被迫離開公司,很容易就變得一無是處……這就是為什麼很多退伍的軍人和公務員只能當大樓管理員的原因。新聞報導國內某知名紡織廠無預警倒閉,數百名資歷二三十年的老員工頓失依靠,你能說他們全是一群不盡責、不專業、不認真的上班族嗎? 當然不是,問題的癥結在於他們的技能就像螺絲釘一樣,只能在特定組織與產業中奏效,而這正是個人最大的職涯風險。如果你希望在職場中獲得穩定,僅僅做到奉公守法、依規定辦事,這絕對是不夠的,你還得想想,萬一公司臨時發生變動,自己的價值能否像發電機一樣,工廠生產可以用,員工尾牙也可以用,能符合各種職場的需求!

下一頁看螺絲釘跟發電機的不同!

螺絲釘用來承受壓力,發電機主要提供能量

 

當一顆螺絲釘其實是非常辛苦的,因為先天就是被設計來承擔壓力的(就力學上來說,還得承受張力與剪力)。需要創意、充滿挑戰的工作,基本上是不會落到螺絲釘型員工身上的。因為老闆真的只會把你當成是一顆螺絲釘看待,你的價值就是承受壓力與苦勞,並且不允許有一絲地鬆動,當辦公室裡出現新的機會,通常也不會落到你頭上,因為大家都認定螺絲釘就該牢牢地固定在原處。

有些上班族在公司裡苦熬數十載甚至一輩子,好不容易撐到主管離開、留下空缺,原以為理所當然地可以被扶正,孰料高層卻空降另一位年輕主管來……還有更讓人覺得不公平的例子是,有些人在公司推動新業務失敗後,表面上似乎被檢討,但卻又很快地委以重任,甚至獲得更多的資源來發展。但螺絲釘型員工長年兢兢業業,若難得犯了一個不過米粒般大小的失誤,往往就會被嚴厲檢討,甚至降薪拔階。看到這邊大家一定很想問:「有沒有搞錯?」但實情就是沒有,因為對方是發電機,凡是需要電力的地方就一定需要他們,況且公司嘗試新業務時,原本就有接受失敗的空間,只要發電機員工能夠持續帶來能源,他們就永遠有著存在的價值。然而,當公司快速朝向新事業發展時,螺絲釘員工若連原有的流程和業務都會出錯,那麼在老闆面前,這自然就是不可原諒的疏失!

螺絲釘上油為替換,發電機上油圖保養

 

說來有點淒涼,許多員工從老闆那裡領到,數額最大的一筆錢竟然就是資遣費。螺絲釘用途單一,在老闆心中只要覺得不生鏽、不鬆脫即可,基本上不用花費太多心力維護。直到某天,螺絲釘必須撤換,老闆們擔心釘子卡住、拔不下來,這時才有可能勉為其難地上點油來潤滑一下,目的無他,就是為了順利移除(勞基法對拔螺絲釘要上油有嚴格的規定:要付資遣費)。

而說到發電機卻正好相反,為了確保運作順暢,發揮最大的功率,主管多半會主動採用最好的燃料,並且定期保養(這部分完全出於企業主自願,不需要任何法令)。而發電機型員工最「令人髮指」的行徑就是,薪資福利硬是比一般的螺絲釘要來得高,同時,他們對老闆提出的種種要求,往往也能獲得更多正面的回應。我不認為所有老闆都對發電機員工有著個人偏好,真正現實的點在於,發電機員工能為老闆帶來他們想要的價值(也就是知覺價值級數高),老闆算盤打得精,只需花點小錢做保養,便能獲得更多的回饋,何樂而不為呢?而這些藏在心裡的盤算,正是多數憤恨不平的大小螺絲釘們所不能理解的!

螺絲釘是耗材,發電機是資產

 

螺絲釘除了規格統一之外,市面上現貨極多,只要上類似104 的人力銀行網站,輸入規格、尺寸等資訊,就可以篩選出一大堆適合的產品。至於價格部分,只要符合基本的功能強度,自然是越便宜越能節省成本(能給22K,為何要給23K? 反正效益都一樣)。若是公司組織改變、業務更新,反正螺絲釘就是消耗品,整台機械的構造都已改變了,那麼螺絲又怎能不汰換呢?

然而發電機則不同,通常會被公司視為資產。資產與耗材最大的差別之一是,除了有貼上資產標籤外,公司還會在資產上進行投資或升級,藉以延長使用壽命,但反觀螺絲釘因為是耗材,公司是不會對消耗品做這樣的事情的。或許有人要痛罵,資方用後即丟、不公不義,而他們也確實該罵,但畢竟大小眼實為人之常情,就像很多人會認真保養愛車,但卻未必會好好保養家裡的吸塵器一樣,人性嘛……

其實螺絲釘與發電機的比喻是兩個極端,在職場上,我們每個人或多多少都兼有兩者的影子。我們的專業有些僅針對特定的公司與產業,但我們通常也有一些跨領域的能力,讓我們縱使脫離現有的職位也能找到出路。如果一個人的能力越接近發電機,那就代表這個人越能獨立運作,越接近職場知覺價值的上層。這時不論他想創業當老闆或是繼續當個上班族,通常也是手握較多籌碼的那一方,這是無庸置疑的。

 

 

節錄自

  • 作者: 姚詩豪, 張國洋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4/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