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姊妹淘)

Advertisements

選好了嗎?讓我們換個方式來問這個問題。想一想你之前的幾段關係,一開始兩個人彼此吸引,或因為種種因素而在一起,但後來摧毀你們關係的原因,是因為他_________(請從上面17個選一個)。

這其實是Peter K. Jonason等人(2015)進行的一系列研究之一(Study 4)[1],他調查人們選擇伴侶的時候,傾向會避免的一些「地雷條件」*,在前面的列表當中,排名越前面的,就是越多人認為是「地雷條件」的選項。

第一個研究,作者找出一系列我們會在意的地雷條件;在第二個研究中,作者發現健康狀況(是否在意衛生、是否有性病)和人格特質(容易生氣或者是虐待別人、不值得信任)會成為我們在選擇長期伴侶的(long-term relationships)時候,重要的「避免條件」;而在短期的關係當中(dating relationships)除了前面幾個條件有部分重疊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是「床上功夫好不好」。

第三個研究發現,越是覺得自己不錯的人(High mating value),就越在意對方身上是不是有這些「爛條件」(翻譯: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在選擇伴侶的時候比較挑、怕踩到地雷)。第四個研究(就是你一開始做的那個練習),由於前面都是用大學生當樣本,所以這次他們該採全美各地單身成人的樣本,結果發現:

Advertisements

●平均來說,女生選的條件數目(6.10個)比男生還要多(5.41個)

●女生從21歲之後,就比男生更挑剔,一路(比男性)挑剔到老。

●不論男女,隨著年紀我們會越來越挑剔。

●上面這種狀況,女生比男生更明顯。

(上圖引自本研究[1]的study 4)

 

你真的有這麼多選擇嗎?

不知道大家看了這些研究結果有什麼想法?從前我一定會覺得好有趣好棒棒,但如果仔細看會發現有幾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這裡只用兩種性別,男性和女性,是不是少考慮了其他的多元性別呢?

●為什麼我們比較常說女性挑剔,而不會說男性挑剔呢?

●雖然我們在回答問卷或者是選擇伴侶的時候會考量種種正面跟負面的條件,至少在作答的時候是如此。但我們會按照自己所列出來的條件,來考慮要不要跟某個人在一起嗎?

●這些只是選擇伴侶「之前」的考量。如果真的再一起了,對方有這些「地雷條件」,真的會影響兩個人的關係嗎?

●當你有所選擇的時候,當然可以開出很多的條件,不論是你想要的或者是你想要避免的;但在現實情境裡面,你可以遇到的人是有限的,如果你遇到一個不錯的人,但剛好踩到了你某一個大地雷,屆時你會怎麼樣做決定呢?

 

我們都是在意傷口的人

其實這篇文章最主要並不在於我們挑了什麼條件,而在於作者發現「相較於讓關係更美好的正向條件(dealmaker),我們會更在意那些地雷條件(dealbreaker),這一點和經濟學的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一致」[2]:撿到1000元,可能會覺得快樂,但快樂增加的幅度並不大;而如果你掉了了1000元,你所感覺到的難過程度會蠻大的。換言之,同樣得到或失去等量的錢,我們對於失去這件事情會更為敏感、感到更痛苦。

這就是為什麼,在幾次受傷之後,我們開始會拿放大鏡來檢視每一個我們遇到的人,看看他們是不是踩到了自己先前感情關係當中,讓我們受傷的那個地雷。可能妳的前男友是太過黏人的控制狂,所以你在找下一個對象的時候,你「不會」特別關注他的溫柔體貼,而是會關注他是否太黏、讓你喘不過氣來。但是,當你的眼睛裡面滿滿都是對方的缺點,謹慎小心、步步為營的時候,你可能把自己綁死了,然後隨著年紀,就真的變得越來越挑剔了,等到覺得「來不及了」,才拉一張最近的椅子將就,儘管對方並不是你一開始嚮往的那港口。

所以,重點不在別人怎麼說,而在你自己覺得,現在的等待是否值得。如果連你自己都覺得自己挑剔,那麼在還沒遇見地雷之前,你就先遇見了自己都討厭的自己。

 

2019心理祭,看見黑暗的自己

註解

* 論文原文是沒有限制你要選幾個條件,不過由於平均數是5.76個,所以我們就先選五個好了(男性受試者2744人,女性2797人,資料是來自於美國單身者的調查研究)。而「關係破壞者」(Dealbreaker)這個英文我找到比較好的解釋是:「原本可以促成的兩方或是可以有圓滿的情況但因為某種原因而告吹而沒了」,引自: 

 

參考文獻

[1]Jonason, P. K., Garcia, J. R., Webster, G. D., Li, N. P., & Fisher, H. E. (2015). Relationship dealbreakers: Traits people avoid in potential mat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1(12), 1697-1711.

[2]Kahneman, D., & Tversky, A. (2013).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In Handbook of the fundamentals of financial decision making: Part I (pp. 99-127).

----------

 

 海苔熊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立即關注姊妹淘粉絲團 ,讓你全方位了解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