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電影教了我們好多西方世界的文化,但電影畢竟是電影,不能夠代表真正的文化。
那些好萊塢電影誤導你的事
美國是由移民所建立的國家,不管是早期從歐洲飄洋過海來的白人、後來被強制從非洲送來美國做奴隸的黑人,到最近幾十年來瘋狂移民美國的亞洲人。除了在自己家鄉本來就很有錢的家庭或者由家裡贊助學費來美國念書的學生之外,都會覺得這裡的貧富差距大到令人難以想像。尤其在紐約,這個充滿美國夢的城市,雖然可以看到很多名車和高級公寓穿梭與聳立在城市中央,但看到更多在地鐵上乞討的街友,或是整天瘋狂工作卻只拿到微薄薪水、為了生存而搏鬥的市井小民。
Advertisements
為什麼美國有這麼多富豪?有這麼多創意?有這麼多白手起家的企業家?正是因為他們的祖先都是從無打拚到有的外來移民,在這片什麼都沒有的土地上創造了自己的家園。美國夢也是如此,這塊土地給了人們希望,一個只要你努力就會成功的希望。當然,很多人努力了大半輩子卻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可是至少這裡的人們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出發,就算失敗也心服口服。
這套理論可以套用於我在美國生活的每一個小細節裡。紐約人的工作態度超乎一般人的想像,好萊塢電影裡使人羨慕的白領生活,不知道是那些人努力了幾年才獲得的。我之前在華爾街的銀行工作時,大家幾乎都工作到半夜才由公司招計程車送他們回家,但每天一早七點多,又在辦公室裡看到他們。出現在電影裡紙醉金迷的富豪生活,或者存在於一般人心中美國人工作懶散的印象,在我心中是徹徹底底地崩盤了。你可以批評他們的高消費文化,但不能否認他們也花費了不少精力賺取金錢。
Advertisements
下一頁,美國、台灣父母教育孩子的態度大不同!
美台父母態度大不同
在美國,年輕人早早被踢出家門是見怪不怪的事。我們很少問朋友父母親的職業,因為那並不重要,這位朋友很可能在高中時就打工賺取生活費—不管父母親多麼富有。我在做文具銷售員時認識了一位美國女生,她的父母都是全美最大銀行之一的Bank of America 在奧勒岡州的資深分析師,她卻在十八歲就獨自來到紐約找工作。據她說,她父母在她出門前只給了一千美金,然後就再也沒有支援任何生活費。她爸對她說:「 如果你要繼續念大學,那就自己賺生活費。我和你媽已經把你養到十八歲了,我們還想在海邊買一棟房子,所以除非你真的走投無路,否則不要向我們要錢。」
當一個人的後路被斷絕了,會變得更加獨立,也會比較務實,甚至比較現實,但至少可以驕傲地用自己的力量生存。父母親沒有義務贊助或者給孩子經濟上的支援,如果你有,代表你很幸運,更應該感激,然後善用得來不易的錢。我看到很多剛來美國的外國學生,房子要住最好的,衣服要買最有名的,薪水不高的工作絕對不做,卻總是毫不猶豫地購買機票去旅遊。我不是認為不能享受生活,也不認為「 靠爸族 」就是一群不上進的孩子,但是用自己賺取的金錢去享受生活,不是比較踏實嗎?
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樣,「 出社會 」的年紀是在大學畢業之後,大約二十二歲左右。這個年齡的我們被稱為「 草莓族 」,因為在大學畢業前的人生,生活無虞,父母親與學校早就幫我們安排了一條最好走的道路,直到真的面臨職場壓力時才會無法適應。斷絕後路對我們來說或許太不真實,但看看美國年輕人怎麼拚生存,我們更應該感激,甚至更沒有「 輸 」他們的理由,因為我們比較幸運,擁有無怨無悔對我們付出的父母。有沒有富爸爸不是個問題,有問題的是你的心態。
本文節錄自
- 作者:郁舜 Nick Hsu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定價:300元
- 優惠價:79折234元(2015年12月13日止)
【延伸閱讀】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