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的工作有上千上百種,我們不可能了解每一種工作的性質,因此自然而然會透過父母、老師、學長姐等旁人的建議和意見去了解,也會受到社會趨勢的影響。例如,我們常會依據「專利師這份工作前景相當看好」這種片面資訊,而決定未來的工作。接著,開始煩惱如何(How)獲得這份工作?讀哪所大學?念什麼科系?考什麼證照?(參考圖3)

Advertisements

這種方式的盲點在於不是由內而外,而是由外而內。由外而內注入的夢想,並不會帶來熱情。對工作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後,就會開始產生「Why」的自我叩問。即使努力成為了夢想的專利師,過了幾年後,也可能會冒出「我為什麼要做這份工作?這份工作不適合我」的念頭,不禁為此垂頭喪氣。平均每過三年,許多上班族會為了該不該離職而陷入煩惱,也是基於同樣的原因。這種空虛感,源自於沒有從根本的問題開始問起。

我們應該反過來問,問自己「想做什麼工作(What)」前,先問「為什麼(Why)」。為什麼這份工作會吸引我?為什麼我想成為那樣的人?透過自我叩問的過程,慢慢發掘自己的內在。所有的職涯探索,都必須回歸到源頭「我」身上。(參考圖4)

當問題不是由外而內的探討,而是由內而外的延伸時,才能扎穩根基後茁壯成長。職場上大部分的上班族之所以會隨波逐流,原因在於他們並沒有由內而外的探索自我,而是單純從外在的角度看事情。

Advertisements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不同的職涯煩惱,但最終都會回歸到根本問題─「我是誰?」職涯煩惱的本質,在於不知道自己真正擅長什麼。來找我諮詢的A和B,他們的職涯發展之所以不同,正是源於對「自我認知」的不同。

正如科學家湯瑪斯.孔恩(Thomas Kuhn)所說,「我們得到的答案,取決於我們提出的問題。」想要開始嶄新的生活,就需要問自己新的問題,問自己:「我是誰?」、「我真正嚮往的生活是什麼?」透過自我探索的過程,我們才能真正重新開始。試著透過這本書,對「我」拋出提問吧!誠如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所言,如果你熱愛提問並擁抱問題,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就在問題的答案裡。

本文節錄自《獨立工作者,現在開始為自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