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個傢伙到底想跟多少人在一起啊?

盧梭確實是個多情種。雖然《懺悔錄》的真正重點在講述他的一生,並以坦白的態度面對自己的過錯,但從中我們會發現內容多有各種與情欲相關的描寫,以及愛情故事—這些描述偏向隱晦,若以直白方式說出來,情節曲折離奇堪比情欲小說。以下將各卷提到的愛戀對象加以列表:

  • 卷一:朗拜爾西埃小姐、德.維爾松夫人22歲的女兒(日後嫁人後稱呼為克里斯丹夫人)、戈登小姐。
  • 卷二:華倫夫人(從卷二至六中反覆提及)、猥褻他的(男性)摩爾人、工作地點的巴西爾太太。
  • 卷三:工作地點的布萊耶小姐。
  • 卷四:家中女僕默爾塞赫、默爾塞赫的友人吉羅女僕、格拉芬麗小姐、嘉莉小姐,兩次受到男性追求或引誘。
  • 卷五:拉爾太太(華倫夫人判斷此人對盧梭有不良動機)。
  • 卷六:拉爾納日夫人、馬里布夫人。
  • 卷七:賽爾小姐,杜賓夫人,卡塔尼奧,在威尼斯時因緣際會尋花問柳的潘多阿娜及朱莉達,瓦席兒。
  • 卷八:一次尋歡問柳的經驗(盧梭說是最後一次)。
  • 卷九:烏德拖夫人。
  • 卷十:韋爾德蘭夫人、布弗勒夫人(國王的情婦,盧梭與她差點發生事情,你看盧梭到底有多大膽或多情欲衝腦)。 

你可能心裡在想:等一下,這是在開玩笑嗎?盧梭是想收後宮是不是?同時間跟好幾位女性周旋調情,不是渣男就是日本某些輕小說裡面的男主角吧?我們對此還是秉持「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態度,相信他只是在懺悔(而不是炫耀)。這些林林總總的愛戀對象豐富了他的人生,卻也讓他吃足苦頭。卻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他的著作內容豐富並震撼那個時代。尤其是《愛彌兒》這部教育小說,彷彿看到他理想的成長縮影。

Advertisements

盧梭的精彩人生可能與他對人的觀念有關:盧梭認為「人類是理性的,人性是善良的。但人類慘遭社會制度敗壞而失去本真」,這種主張可以在《愛彌兒》這本小說中看到。在這本討論教育觀念的小說中,我們彷彿可以看見一步步長成的盧梭。小說描述一個孩子應該在什麼樣如何的景況中被逐漸撫養長大才能真正成為對社會與國家有所貢獻的人。盧梭心目中理想的孩童成長過程應該是這樣:12歲以前的愛彌兒,應該生長在充滿自然的環境內,透過自己的感官充分學習各種人事物並累積經驗。這段期間父母不要一副「別輸在起跑點上」的態度,而是應該用消極的態度讓愛彌兒慢慢學習;這段期間也別強迫孩子學讀書寫字,甚至不要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在孩子身上。

父母的工作是陪伴,且在陪伴中觀察孩子的需要以便理解每個孩子天生的特質。有人會認為,這樣孩童不就欠教訓了嗎?盧梭認為正是孩子的天性,透過這種天性,透過對自然的學習,孩子們會注意到自己的不足,才會有動力加以學習並修正個性。這種自然的成長過程與父母的陪伴,才是孩童成長中最重要的學習動力。

滿12歲到15歲之間,大人不應該給孩子太多與哲理相關的教育,也不要強逼他們服從權威。這段期間愛彌兒應該透過親身學習,培養品味與興趣,以便產生獨立自主的判斷能力。如果可以,最好讓孩子學習合適於性別、年齡且符合興趣的手工藝能力。

Advertisements

在愛彌兒15至20歲的時期,我們所謂的社會教育才正式開始。進入青少年時期的孩子等於有一隻腳跨入社會中。因為他有豐富的情感與生命力,所以應當盡力感受各種情感層面,包括友誼、仁慈、慷慨等等,如此一來他以後就能對別人感同身受。宗教信仰不是不可以,但上帝不是教會描述的那種神明,應該是所有理智、力量與情感的集合實體,或是一種能證明人生而自由的理念。

當愛彌兒20歲了,他需要面對婚姻與情感。盧梭在此讓女主角蘇菲(Sohpie)登場,並說明兩性的關係。盧梭的主張是,雖然作為一個人是平等的,但男女確實有彼此具差異性的特質。當愛彌兒與蘇菲相處時,兩人應該協調互補,建立適合下一代的家庭。

以上內容大概是《愛彌兒》這本小說所描述的理想教育主張。一七八三年盧梭過世後,這本小說出現了續篇,而且是讓人極度恐怖的續集:女主角蘇菲不忠,送給愛彌兒一頂綠帽子。愛彌兒一開始非常憤恨,大罵蘇菲是不要臉的女人。但當愛彌兒情緒平復後,卻回過頭來責怪自己為何把蘇菲帶去充滿誘惑的地方。兩人最終還是走上分開的路途。這個續集其實並不完整,我們也不確定盧梭過世前是否有完成的打算。無論如何,盧梭留給讀者一個心痛卻又實際的婚姻破裂故事。

所以你接受姐姐嗎?或你接受小弟弟嗎?

愛彌兒的故事與盧梭的情感生活或許息息相關:我們從中有似曾相識的感受,因為不論是華倫夫人或是瓦席兒,最後帶給他的感受似乎多為不幸或痛苦。或許這正是婚姻及情感的事實,除了幸福甜蜜外,總有不幸的所在。我們回頭看愛彌兒的發展,他的成長歷程被認為是教育哲學中重要的範例之一。我們也可以從愛彌兒身上看到盧梭自己的影子:曾是天真無邪的孩子,最後卻必須面對自身的欲望。

盧梭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成為影響法國發展的重要人物,留下對後世影響頗大的諸多學說理論。但是當我們從現代的角度來看盧梭,一位男性和比自己年長的女性在一起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在過往,許多哲學家或心理學家會嘗試找到為何男性會愛戀比自己年長女性的原因。或許佛洛依德的理論最為簡單,單純就是戀母情結罷了!但這種戀愛的情感真的僅是靠Libido(力比多)這種生理因素就能理解嗎?

在盧梭的養成教育中,或許正因為接觸的都是年長女性,所以讓他對年長女性有較多情愫—當然也可能是他為自己尋找藉口。但我們還是需要注意盧梭所在的社會環境,因為社會環境確實會影響我們對情感的選擇。那麼如果是你呢?當你愛上比自己年長的女性,或當妳想要年紀比妳小的男生作伴,或當一個人愛上另一個比自己大或小的同性時,我們是否願意因為愛而理性地接受對方所擁有的一切?還是在蜜月期過後發現無法面對真實的感情?

本文節錄自《如何愛,哲學家有答案:13堂最有關係的哲學思辯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