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是免費的嗎 ?

誰看到你在支付,過程當中他們會獲得多少資訊 ?

Advertisements

金錢如何移動 ?

收款人何時會實際收到款項 ?

他們收到多少 ?

在過程當中,有多少機構、機器或是人員參與金錢的動中 ?

這些如何連結在一起 ?

Advertisements

誰替他們付款 ?

誰控制他們 ?

如果系統無法運作,那結果又會如何 ?

如果你特別留意,就會發現支付的行為無所不在。在收銀台前,你可能會使用硬幣、信用卡或手機支付。在網路上,你會把虛擬購物車推到虛擬收銀台處,使用你的虛擬信用卡。沒錯,就是如此。比較少人注意的,是你用定期支付或是直接從帳戶扣款的方式支付每個月的房租、貸款、水電費等。更少人注意的,就是你在亞馬遜網站上付費看電影,或是搭乘Uber的時候。

無疑地,一些絕頂聰明的人正不斷努力的把我們的支付方式變得更容易。

據說金錢就是讓社會能夠超越史前部落的三個抽象概念之一(另外兩個是宗教與文字書寫)。我們都知道錢很重要,即使我們對錢扮演的角色不怎麼感興趣也一樣。但錢最終的目的當然就是要使用,用來支付,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多少都該了解支付運作的方式。

支付可能不怎麼有趣,但卻非常強而有力,也非常重要:我們如何支付這件事,對日常生活有著實際且深遠的影響。支付的方式對了,經濟活動就會欣欣向榮;支付的方式錯了,經濟活動就會遭到扼殺。沒有支付,錢就不會發揮作用,如果錢失效了,我們的經濟與社會就可能(或者恕我直言,是就會)失去作用。想像一下貨架上沒有食物,油泵沒有油,沒有供電網的情形,還記得美國記者阿弗雷德.亨利.路易士(Alfred Henry Lewis )所說的話嗎:「人類與

混亂狀態之間的距離只有九餐之遙。」我們與其說是那條不可跨越的準則,不如說是我們間的支付系統以及法律規範完全崩壞的距離。

支付的豐富程度與重要性,使這個議題在任何時候都攸關重大,但今天更值得我們探討,因為支付的「當下」比過去更令人興奮。改變的速度很快。各國或是各州幾乎在一夜之間就推了過去的習慣,錢潮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湧入該產業。

支付很可能是簡單且即時的動作,但我們今日所選擇的支付方式卻會帶來深遠的影響。我們支付的方式正在改變,運用的支付工具也在改變,這些改變的結果讓我們不僅使用錢包;新的支付方式讓我們能夠用前所未有的方式花錢與借錢。這些都太重要了,不容我們忽視或是留待專家面對,這也就是本書要探討這個主題的原因。

改變支付方式同時帶來了風險與機會。科技改變了全球的支付方式,但卻沒有一體適用的解決方法,因此風險相當高。

我們的社會是貨幣的社會;因此,這仰賴大家用錢。可選擇的支付方式決定了是否、在何處以及如何融入社會。要用錢,你就必須能夠移動錢,但如果我們選擇了自私的支付方式,導致社會的某些部門無法再這麼做,結果會如何 ?

如果無現金的數位支付選擇,使得大都會的人口承受不公的沉重負擔,甚至排除那些鄉村地區的居民、窮人、老年人、或是數位弱勢者,又會如何 ? 如果某些人無法付款或是收款,那麼他們在社會當中如何擁有籌碼 ?

接著就是教育與節儉的問題了。如果小孩都碰不到錢,那麼我們要如何教小孩節儉 ?

如果我們沒有看到數字,更沒有支付的慘痛經驗,又怎麼會規劃預算 ?

那些想要分期付款的人,在瘋狂的人群中摩肩擦踵的人,以及那些投資與規範支付的人,仍沒有完全了解分拆與重新包裝支付款項的後果。

我們的支付方式,決定了誰能夠取得我們的資料,在支付的時候會有什麼風險,以及要付多少錢給支付的服務。這是由於改變的並非支付方式本身,也包含了背後支持支付方式的系統,以及擁有那些系統的人。除此之外,支付的經濟也在改變當中,支付的政策正在改變,支付方式背後的力量也在改變。我們支付方式的每個部分,都有著多方角力,例如央行與社群媒體龍頭。我們做出的日常支付選擇,都預示著我們未來的支付方式:我們所有的選擇,會決定哪些群體能從支付當中獲得多少利益;誰「擁有」支付的權力,以及如何運用這種權力。這些改變的潛在影響與分支影響相當大,可以說是難以估量。

接著就是支付方式的多元性。個人痛苦平凡的支付方式很可能只是個人的事,但是整體而言卻是強而有力、具有政治性且往往無所不在。支付的世界是全球性的,但支付的體制卻與地方有強烈的關聯。支付的行為是立即的,但是收到支付款項的時間往往慢到令人挫折。這是多方規範形成的雙邊作業。支付同時包含了操作與流程:可以是實體有形的,數位或類比的,古老或是最新的,有時候同時並存。支票很可能是老派的支付方式,但是在處理時卻需要最新的影像技術。

支付的市場(可說完全不是個市場)同時是集中與分散的。支付的款項同時流向來自約世界兩百多國約兩萬五千間銀行,但幾乎每一筆跨國的支付僅經由十五間銀行之一。當中包含了許多技術,但僅有一些技術是所有支付都需要的。支付的網路既是單數也是複數的:就像網路是單一的系統,但結合了大量的子系統。

廣大系統的一些部分多到難以勝數。目前沒有已知的資料記載這些主要的支付方式,這些數字與大小會讓交易癱瘓。支付可能是不記名或記名的,或者在加密貨幣的狀況下是兩者並存的:比特幣的交易是匿名的,但所有人都看得到。系統同時是透明也是不透明的;既乾淨又骯髒,壞人可以用,好人也可以用。

支付當中包含了國際間的錯綜複雜關係,地理政治關係,搶劫以及法院的攻防,這些一點都沒有少。

藉由破壞支付程序以獲取不法利益的情形也在所多有,同時包含了高科技與低階的手法。還記得《終極警探 3 》(Die Hard with a Vengeance )電影當中的情節,那些壞人想要從紐約央行偷黃金的場景 ?

二十年之後,北韓的駭客深入孟加拉的央行網路,想從央行的帳戶當中獲取

十億美元。接著還有高盛最低階的助理在高階合夥人的眼皮底下,用不起眼的支票簿盜取數百萬英鎊。還有鑽石大亨尼拉夫.莫迪( Nirav Modi )用古老的支付工具並且夥同內部人員從印度旁遮普國家銀行偷取十五億美元。支付方式是通往金錢的通道,因此總是多方的目標。

支付方式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為能夠做什麼,還有當中包含的資訊:支付當中的資料當然是那些想利用資料獲利者稱頌的標的,同樣也讓相關機構在追蹤恐怖分子或軍火交易時讚不絕口;同樣的,那些想要在經濟或地理政治取得優勢的國際人士,同樣也高度讚譽這些資料;追查逃稅者的政府機構也是如此,更不用說那些懷疑配偶出軌者想要攤牌時用來當作證據了。

相對而言,由於隱私權條款,擁有權限制,累積整理相關資料的挑戰,我們的支付資料不可能像個資那樣被廣泛使用。但在獲利與政治權力岌岌可危時,很難說銀行會永遠如此。

最後在少數國家當中,支付與存款體系是合而為一的。銀行「擁有」支付體系,享受著兩者的好處。但銀行並沒有支付的神聖權利。支付與風險、流動性、技術、網路、體制有關。銀行非常擅長前兩項(風險和流動性),中間兩項(技術和網路)則表現一般,在第五項(體制)則沒有比其他機構好;你大可以說科技公司是他們的鏡像,這些公司在技術與網路方面發揮主要專長,擅長建構體制,但卻沒有風險與流動性的專業,不過現在他們卻涉足支付這一塊。他們擁有網路的力量與行銷知識,將存款與支付一分為二,改變我們目前習慣的付款方式。輕鬆就能支付有助於刺激商業活動,但把支付和銀行服務拆開會造成其他後果,目前很少有人想到這點。

社會「認為」的金錢世界運作方式及其「實際」的運作方式之間存在著鴻溝,最後往往會讓整個社會付出代價。就像把戰爭的責任全留給將軍扛實在太過沉重了一樣,金錢與支付的責任全由專家一肩扛起,同樣也太過沉重。在金錢的世界當中,沒有什麼比支付對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更大,也可以說金錢中的支付是最常遭到忽略的。我們希望藉由本書彌補這個部分,縮小我們對支付的依賴與對支付認知之間的鴻溝。

 

本文摘錄自:《支付金融大未來:FinTech到加密貨幣,看支付方式如何顛覆你我購物、理財和投資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