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享樂的事物,大多會被禁止;男孩特別擅長的事,哪裡都不需要—無論在幼稚園、或學校。 —沃爾夫岡.伯格曼(Wolfgang Bergmann)
近年來,關於男性自我形象的負向變化及整體心身健康狀態變差警訊的新聞報導越來越多。位於德國科隆的未來研究院(Zukunftsinstitut)則將男性描述為「二十一世紀心理社會的問題兒童」。其他的報導頭條包括:「說話或喝酒」(Reden oder saufen)或「女人一生病,男人就會死。」平均而言,德國男性的壽命比女性少約七年,工作歲月則明顯更長、有時會在非常危險的條件下工作(熱、冷、夜班、體力勞動)、更多飲酒及吸毒,並且幾乎與女性同樣經常成為身體、心理及機構式暴力的受害者。與壓力相關的憂鬱症或焦慮症等精神疾病很少被及時發現,而心理治療對男性而言依然被視為「不酷」的作為。為何圍繞在「心理」概念的一切依然如此有爭議?或者,換個說法,正向心理療法能做什麼來改善男性健康的生物、心理及社會狀態?
Advertisements
多年來,我們一直在理論及實務中努力找出男性需要什麼樣的心理治療服務、如何以建設性的方式使用這些服務、以及所接受的協助如何更好地整合來提升男性的自我形象。心理治療環境應該要如何設計才能符合男性的需求?我們並不希望將心理治療分成「女性」或「男性」的治療形式,然而只要多考量幾項因素,也能讓男性更容易取得心理治療服務。能觸動男性尋求治療的的出發點似乎相當複雜:當男人表現出痛苦及脆弱,他的「男子氣概」可能會受到周邊人士的質疑;而當男人不立即談論他的感受,則可能會被認為是冷漠、冷酷、難以被信任或無心。而超過80%的治療師是女性,甚至治療師辦公室的環境對於一些「硬漢」而言也令人卻步。因此,我們希望促進具有性別敏感度的取向。
男性之生物、心理及社會健康
我們肯定認為健康會受到身體—生物因素、心理韌性及社會投入之間的交互影響。於1986年,全世界國家在渥太華舉行會議,在全球公認的憲章中確定「所有人都應該享有健康」的目標。特別針對男性強調以下幾點:
• 工作及休閒應該成為人們健康的來源,而社會組織工作的方式應該有助於創造一個健康的社會。
• 透過健康促進能創造安全、刺激、令人滿意及愉悅的生活與工作條件。
Advertisements
• 健康是由人們在日常生活環境中創造及生活出來的,在其中學習、工作、遊戲與相愛。(〈渥太華健康促進憲章〉,1986年)
該憲章表明,每個國家都應創造條件,在所有生活領域都能帶來健康。對於男性而言,特別適用在極端生理或心理條件下所進行的工作。
關於一位建築工人的這份報導著實令人心碎:三十五年來,他一直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苦苦掙扎。如今,他難以置信、沮喪、自暴自棄、身心俱疲,因為他的養老金並不足以滿足他的日常需求:「我一生都在勞苦,但如今卻一無所有。」
許多公司已經確認必須照顧員工,包括實施職業安全措施、健康的餐廳食物、低門檻的諮商服務、後勤培訓等,除降低員工生病及提前離職,對於減少無法工作時間也非常重要。然而,除健康的情境條件之外,個人行為對於保護自我健康的建設性長期架構也具有決定性。速食、便利店食品、外帶或「外衝」咖啡都是非常劣質的營養來源,即使偶用水果奶昔也無濟於事。不幸的是,食品工業實際上無益於擺脫超重的現實。事實上,它還會促進文明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骨科疾患等。酒精或尼古丁等化學物質只會添增更多風險因素,而藉由所有的糖、脂肪、酒精等,我們的神經性獎酬系統會被激活,不禁想要越來越多。此外,媒體消費也將我們變成沙發馬鈴薯,這對我們的整體健康更為不利。
正向心理治療之平衡模式
根據正向心理治療所設計之平衡模式是記錄療程中特定生物、心理及社會健康狀態的個別層面之間交互作用的優質工具。該模式易於理解且可被視覺化,不論教育程度或母語為何,都能快速顯示與病人相關作業的明確行動領域,能據此發展治療目標。這些目標的機構性、人際或內在心理層面都能因此得到澄清,必要時治療過程也能以視覺化呈現。即使在治療結束後,平衡模式也適用於定期進行自我評估:「我個人的生活支柱還處於平衡狀態嗎?」;「我是否過於忽視某項個別領域?」;「最近發生的事件是否對我個別的生活領域造成強烈影響?以什麼方式?我能改變什麼?」
在平衡模式的協助之下,心理治療的第一步就是低門檻、結構化及全面性。
概述平衡模式之後,就能透過使用特定問題來擴展此四項生活領域。然而也可讓病人/案主自由報告、並讓他們能根據平衡模式來建構個人觀點,因而使治療師快速了解病人的生活情境。
在對話中擴展四項領域有助於創造出一種完全屬於個人的生物、心理及社會健康模式,繼而讓案主發展個人目標。例如,一種「假設如此」所設計的提問:「目前的情境對您生活的四項領域有何影響?」接下來,就能藉提問來評估「未來狀態」:「六個月後你會進展到哪裡?」透過對治療關係進行反思,就能反映有關連結模式、適應不良的反應模式及內在心理阻抗等議題,繼而揭示深度心理及心理動力層面。
本文節錄自: 《正向心理科學臨床實務》
- 作者: Erick Messias, Hamid Peseschkian, Consuelo Cagande
- 譯者:郭約瑟
- 出版社:啟示
- 出版日期:2022/02/10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