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公司都有拚勁十足的員工,也有完全相反的員工。如果所有員工都士氣低落,這家公司應該也經營不下去吧。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所有員工都士氣高昂,但這很難辦到,現實狀況通常是兩種員工都有。
Advertisements
身為經營者或管理階層,當然希望能提升職場整體的士氣,就算沒辦法讓所有員工都鬥志昂揚,至少員工們也不會太消極。此時應該注意的是「社會使命感」。
「使命感」讓工作有意義
態度消極的員工,只把工作當成是例行公事,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就要引導他們,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工作充滿意義。 只要能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工作有意義,就一定可以提升他們的士氣。但感受到什麼意義,也會影響士氣的高低。
每個人對於自己的工作,或對於自己付出勞力這件事,都可以感受到某種程度的意義。大多數人看的是這份工作可以得到多少收入、可以賺多少錢等,工作意義和金錢報酬相關;或是收入雖然不高,但很穩定,可以有穩定的生活,這也算是一種工作的意義。
Advertisements
但光用這些以個人為出發點的求意義方法,提升士氣有其極限。除了賺錢、增加收入這種利己的意義外,如果還能找到工作對社會的意義,應該可以進一步提升士氣。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活得有意義,其中感受到「社會使命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利他」更能提振士氣
這裡我要強調的是,日本人其實很討厭利己行為。
二戰時,為了研擬攻略日本與戰後統治日本的策略,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分析了日本人的 心理與行為。1944 年 12 月二戰進入尾聲,她開始彙整分析結 果,並於 1945 年 8 月初提出報告。這份報告指出,日本人的心理特徵如下:
1. 認為以自我為中心、追求利益是不好的行為。
2. 自私自利的行為會遭受非議。
3. 覺得利己的人缺乏誠信。
4. 爭取想要的會遭到非議。
歐美人認為,隱藏自己內心真實欲望是不好的行為,只要坦蕩地說出自己的意圖,不論是要追求個人利益或滿足個人欲望,甚至是爭取自己想要的,都不會遭受非議,利己行為也一樣。
相較於外國文化,就可以發現日本人有多麼討厭利己行為,厭惡追求一己利益,滿足一己欲望。所以社會使命感才會 成為提升士氣的重要因素。
賦予工作「社會使命感」
金錢報酬和自我成長等個人因素,雖可以賦予工作意義,提升士氣,但光靠這些個人的工作意義,想要大幅提升士氣有其極限。如果要提升職場整體士氣,就必須有更振奮人心的事。此時,賦予工作社會使命感,就是最有效的方法。
下文便是日本松下電器(現 Panasonic)創辦人松下幸之助,從自來水意識到社會使命感的契機。
盛夏燠熱,對拖著行李的人來說,自來水極為珍貴,很多人都直接取用,藉以消暑。那時松下幸之助覺得很奇怪,為什麼用了別人的東西卻沒有任何愧疚感,也不會被人當成小偷?從這裡他突然發現,有價值的東西,只要大量存在,就能跟免費的一樣,讓大家怡然享用。
他因此發現自己的使命就是要大量生產電器,像自來水一樣以便宜的價格提供給每一個人。他把自己心中因此萌芽的社會使命感,命名為「水道哲學」。 簡單來說,其實就是將工作意義和社會使命感連結,提供 可以貢獻社會而非單純利己的意義。
不可諱言,追求個人利益與成長的確有助於提升士氣,但光是這樣並不夠,還必須有對社會的意義才行。只要能讓員工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如何有益於社會、可以幫助到別人,一定可 以激發他高昂的士氣。
所以重要的是,思考自己的工作對大家的生活有什麼幫助,將工作和社會使命感連結。如果能巧妙針對這一點,提出組織的展望,應該可以讓職場士氣大為不同。
節錄自《職場致勝必學的人性心理學》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