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疾病的危險因子是藉流行病學調查,比較有無某因子在兩族群間得病的風險差異,風險有高低程度與正負相關之分。正危險因子是增加罹病風險,負危險因子具保護作用,可降低風險。

Advertisements

了解癌症的危險因子非常重要,藉此可探討可能病因,也可辨識高風險族群,以便提早診斷、採取預防措施以降低風險。

 

攝護腺癌的病因依然不明,已知的幾個危險因子包括:

1. 年齡

年齡愈高,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就愈高,逾七成患者診斷時的年齡超過 65 歲,低於 50 歲患者甚少。死後的病理解剖研究攝護腺癌發生率,全球竟然差不多,在 30 歲前是 5%,以後每增 10 歲風險就增加 1.7 倍,到 80 歲已高達 59%。

2. 種族

攝護腺癌的盛行率及死亡率因種族差別很大。美國黑人的盛行率最高,每 10 萬人超過 100 人,風險比美國白人高出 1.7 倍;亞洲與北非人盛行率最低,每 10 萬人只有 1 人,盛行率最高與最低相差 100 倍。

Advertisements

移民美國的日本人,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比未移民者明顯較高,但其盛行率還是低於白人的一半,由此可見種族和後天環境飲食對疾病的影響。死亡率在各種族間也有很大差異,美國黑人的死亡率比白人高 2.3倍,比西班牙人高 3.3 倍,比亞太地區的海島居民高 5 倍。

3. 家族史

有家族史者會增加個人罹患風險,且易在年輕(45 至 60 歲)時發病。若兄弟間有病史,個人風險增加 4.5 倍;若父親有病史,個人風險增加 2.3 倍。

家族成員發病年齡與風險有關,若家族成員在 50 歲、60 歲與 70 歲發病,個人相對風險分別增加 7 倍、5 倍與 4 倍。有家族史者應從 45 歲開始篩檢攝護腺癌。

4. 荷爾蒙

雄性素如何刺激攝護腺癌的形成目前並不清楚,但已知雄性素可刺激癌細胞的生成與分化,血清中雄性素濃度高低卻跟攝護腺癌無相關性。有趣的是,雄性素隨老化而逐漸衰退,但攝護腺癌的風險卻隨老化增加。

肝硬化患者甚少罹患攝護腺癌,先天缺乏雄性素者幾乎不會得攝護腺癌。

5. 飲食

美國是攝護腺癌高發生率地區,跟高脂飲食有關,尤其是乳酪製品與紅肉消耗量大的地區。亞裔美國人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高過亞洲人,可證實生活型態的確影響攝護腺癌生成。高脂飲食習慣者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比正常飲食者幾乎增加 2 倍。

多元不飽和脂肪的亞麻油酸,會刺激攝護腺癌細胞的增生,增加轉移機會。血中的 β- 胡蘿蔔素具有防癌效果,但脂肪會影響 β- 胡蘿蔔素的吸收,因此高脂飲食會增加癌症風險。亞洲人攝護腺癌發生率較低,可能跟喜食含植物雌激素的黃豆製品有關。飲食跟攝護腺癌關係見下表。

6. 性活動

攝護腺屬於生殖器官構成精液的一部分,性活動跟攝護腺癌是否有關是相當有趣的議題。先前研究發現年輕時性活動頻率高、多重性伴侶及曾經感染性病都會增加風險,另一項研究卻指出性活動偏低者反而易得,但調查天主教神職人員的攝護腺癌死亡率跟一般族群則沒有差別。

美國哈佛大學調查醫療專業人員發現,在 20 至 29 歲年輕時每月射精( 性交、夢遺與手淫) 達 21 次以上者比每月 4 至 7 次者,罹患攝護腺癌風險減少 31%。澳洲的研究調查支持前述結論,在 70 歲以前每周射精頻率 4.6 至 7 次者比每周低於 2.3 次者,罹患攝護腺癌風險減少 31%,此差異在年輕時最顯著。為什麼在年輕時的性頻率高低影響攝護腺癌風險最大?可能跟性頻率高可多排出攝護腺體內的致癌物質有關。

7. 環境因素

環境汙染問題愈來愈受到重視,許多工業化學物質可能跟癌症有關。鄉村居民罹患攝護腺癌的比例和死亡率低於都市居民。橡膠、紡織、化學劑、藥物與肥料工廠的員工,較容易罹患攝護腺癌。接觸鎘金屬也會增加罹患風險,香菸燃燒產生的煙、鹼性電池與焊接工廠都含有鎘金屬。

 

節錄自《攝護腺癌診治照護全書》

  • 作者: 簡邦平  
  • 出版社:原水  
  • 出版日期:20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