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姊妹淘)

雖然這些朋友跟我聊到的時候,多少都有說這樣的一種期待其實非常古板,但他們同時也告訴我,要不理會這樣的期待,其實要付出的代價比想像中的還要多。所以,不少人仍然糾結其中。

Advertisements

以女性來說,當我們討論感情與婚姻話題的時候,通常會感覺到這些女孩們內在有一種矛盾:「其實我沒有真的很想要進入婚姻,但身邊的人給的一些壓力,會讓我不得不去思考關於婚姻的問題。而且,好像結婚,是大家都會走的一條路,所以似乎跟大家都一樣,會比較輕鬆。」(我們稱之為:阻力最小的路)

你也是這樣的人嗎?曾經被別人說你很挑、眼光太高、就是不走出去所以才沒有機會認識新朋友、或者是朋友一天到晚嚷嚷著要幫你介紹,但都只是說說而已⋯⋯其實你比誰都知道,你不是太挑、只是還沒有遇到對的人。可是,當你過度焦慮於「對的人」,反而會讓你更看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而這樣的緊張,會限縮你的注意力。所以,在找到對象之前,你得先找到自己!

 

 三種自我 

Advertisements

根據Edward T. Higgins的「自我差距理論(Self-discrepancy theory)」[1],每個人心中有三種不同的自己。這三種「自己」分別為:

•真實我(actual self):你現在的樣子
•應該我(ought self):你覺得別人想要你變成的樣子,就是「我應該成為一個______的人」
•理想我(ideal self):你想要你變成的樣子,就是「我想成為一個______的人」

Higgins認為,你的「真實我」和另外兩者的距離,稱之為心理差距(discrepancy)。如果你的真實我沒有達到應該我的標準,就會有焦慮(anxiety)的感覺;而真實我沒有達到理想我的標準,則是會產生憂鬱的感覺(depression)。

很難懂的話,來舉個例子好了。例如說,逢年過節回家,家人都會有意無意地問你的「感情狀況」,你因此覺得自己「應該要結婚、有小孩」,所以內心就會產生焦慮的感覺、不想要回家(這是真實我和應該我的差距);又例如其實你很渴望一段自在的戀情,可是每一段你過去談過的戀愛,都讓你痛苦萬千,這就有可能讓你產生憂鬱的感覺,覺得自己為什麼都遇人不淑(這是真實我和理想我的差距)。

不過,上面這段只談到「真實我」和另外兩者之間的差距,並沒有把「應該我」和「理想我」放在一起比較和考量。所以,當我們利用上面的三個概念把它畫成一個表格,並且假設你目前的狀態是單身(真實我),你就可以知道自己座落在哪一個狀態:

下一頁看自己是四種類型中的哪一種?

 四種不同的組型 

假設你目前的狀況是沒有穩定交往的對象,或者是單身的狀態,再搭配上面這個表格,通常你會座落於下面這四種類型當中的其中一種:

1. 一致型:

你目前單身、也很喜歡單身、也很渴望單身、而且周遭的人也覺得你單身很好,這大概是過得最快樂、最自在的一種人。

2. 矛盾型:

其實你渴望一個人過,但隨著年齡、隨著旁人的眼光,他們似乎「不允許」你這樣做[2],或者是你內心深處有一個聲音一直告訴你,結婚才是女人一輩子最終的憑依,這會讓你非常矛盾,因為其實你並沒有想要結婚,可是另外一方面,你又面臨了外在的壓力,好像非得結婚,才不會被社會給拋棄。看起來這一類型的比較悲慘,但其實只要調整一部分就可以了—你的理想我和真實我並沒有差距,都是單身的狀態,但你的真實我跟應該我之間有一個差距,所以會讓你感到非常焦慮,這時候你該把重心放在「那個應該」上面,跟朋友聊聊談一談,是不是所有的社會期待都像你所想像的那樣、一定要結婚才是最好的結局?

3. 等待型:

你不是不想將就,而是不願意強求。等待型的人其實覺得單身也無所謂,並沒有感受到外在的壓力,但是你自己卻很想要有一段穩定的關係,只是過去都遇到不好的對象,所以現在你會比較謹慎小心,而且也不會因為看到一個還可以的人,就湊合著將就。你明確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只是那個人還沒有出現。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所需要做的事情除了等待之外,還有拓展更多的交友空間,例如透過網路、活動、社團、或者是朋友的朋友等等,這樣才能有更多的機會,遇到可以和自己契合的對象。

4. 雙重焦慮型:

看起來是最悲慘的一種,但其實也沒那麼悲慘,因為不論是外在的壓力,都告訴你、你還想要結婚、想要有一個歸宿、所以你大概不會跟家人在價值觀上面有什麼衝突,只是你要面臨兩個壓力:
o 「我已經很煩了,我也很想要有對象,請不要再逼我了」
o 「我就是目前找不到適合我的人啊,怎麼辦?」

針對第二個壓力,其實化解的方式就像是前一種類型所說的,多拓展交友圈(你或許會覺得用網路交友很想不太好,但這的確是這個時代另外一種拓展機會的方式,何不給自己一點機會嘗試看看呢?),而針對第一個壓力就比較棘手了,你得先劃出自己的界線,當你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就不會被外在的聲音所困擾(關於這點要講可以講很久,可以參考下面的書)[3][4]。

當你長期一個人,又習慣自己解決問題、不想麻煩別人的時候,常會顯得慌亂、不知所措、甚至有些時候,根本遺忘了自己本來要的東西是什麼,所以不論如何,找你可以信任的朋友,談一談關於單身的話題吧,或許能夠緩解你的情緒、甚至真的拓展你的交友圈(不過請謹慎挑選對象,挑錯人的話會讓你更焦慮)。其實「強求」和「將就」,往往是一念之隔,當你更能夠區分自己是屬於哪一種人,更感覺到自己內在的情緒到底是焦慮還是憂鬱,或許你就更有機會可以自在地拓展自己、進入一段真正讓你感到安心的關係。

 

[1]Higgins, E. T. (1987). Self-discrepancy – a theory relating self and affect. Psychological Review, 94(3), 319-340.
[2]周慕姿(2019)。他們都說妳「應該」: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台灣,台北:寶瓶文化。
[3]楊嘉玲(2017)。心理界限:尊重自己的意願,3個練習設立「心理界限」,重拾完整自我。台灣:采實文化。
[4]吳姵瑩(2018)。關係界限:解決人際、愛情、父母的情感糾結症。台灣:遠流出版。

海苔熊

立即關注姊妹淘粉絲團 ,讓你全方位了解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