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資訊化的數位時代,電腦打字已經逐漸取代手寫,書寫工具不再盛行,人們漸漸遺忘兒時親筆書寫的感受,失去品味生活之細小樂趣。其實一隻好的筆能帶來更多靈感,只要能親手記錄真實生活,也能從中提升質感美學。

   歷史由來   

鋼筆的起源可追溯至10世紀的埃及凡待米得王朝期間出現的蓄水筆,這是筆有使用墨水儲存的最早歷史紀錄。鋼筆的發展進程非常緩慢,主要有三個問題無法順利解決,分別是要有耐磨的筆尖、耐用好握的筆桿與內部墨水的儲存與供給等問題。

這些問題點日後也逐漸被克服:開始使用鉑銥合金製作的鋼筆筆尖,解決筆尖不耐磨的問題;人造合成材料「硬橡膠」可應用在筆桿或零件上,變形與鬆脫的問題也不復存在;最後一項墨水問題就靠槽形墨水供給技術解決,利用毛細現象與空氣壓力的平衡來穩定供墨。

 

圖片來源

儘管三種問題都克服了,但遲遲未有人能整合這三種技術製作出一隻完美鋼筆,最終在1850年代左右,才有第一種使用上述三大關鍵的鋼筆被製造出來,而一直到1880年代才開始正式大量生產。

鋼筆的盛世持續到1920年左右,當更方便且免沾墨水的原子筆誕生以後,鋼筆就逐漸開始退出一般人的生活。加上日後科技發達,書寫習慣徹底改變,電腦打字輸入取代一般手寫格式,使用鋼筆的情境與過往大相逕庭。目前除了在契約等正式文件中可看到鋼筆簽字之外,少數硬筆書法的愛好者形成社團體互相交流,由於製作精美、造型優雅,鋼筆更成為一種精品被當成禮物贈送與收藏。

  基本構造  

 

點圖可看大圖

(A)筆套(筆帽)-保護筆尖、防止墨水蒸發

主要功能在於避免脆弱的筆尖遭受到外力撞擊,且能防止墨水蒸發、乾涸。

(B)筆尖-決定字跡的粗細程度

筆尖共可分為三個地方,分別是「銥點」:鋼筆書寫的最關鍵部分,銥點打磨的大小會決定筆幅的粗細。二為「隙縫」:連接在銥點的後方,其作用是利用縫隙的毛細作用來提供穩定的墨水。三為「心孔」:可避免施力時集中在筆尖上,導致其細縫發生裂縫。

(C)筆舌-讓墨水運輸更順暢

筆舌主要功能為將墨水由筆身內的儲墨裝置穩定順暢地輸送至筆尖,並作為筆尖固定之基座。

(D)握位-與舒適性關係密切

用管狀材料包覆、固定筆尖與筆舌形成的組件稱為握位。此外,握位之磨擦力、軟硬、形狀等皆與書寫之手感關係密切。

(E)筆桿-如同車身保護的外殼

連接握位包覆儲墨裝置之管狀構造稱為筆桿,功能就如保護車身的外殼一樣。

(F)上墨/儲墨機制-更換墨水

補充墨水的常見方式為更換卡式墨水管、活塞上墨、吸墨器、壓囊上墨、拉桿上墨等,可依各款鋼筆的儲墨機制而做更換。

 

(下一頁介紹鋼筆的使用時機以及功用唷!)